《中阿含經》_*_-_1_-大品息止道經(第139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年少比丘始成就戒,當以數數詣息止道①觀相,骨相、青相②、腐相、食相、骨鎖③相。彼善受善持此相已,還至住處,澡洗手足,敷尼師壇ⓒ,在於床上結跏ⓓ趺坐,即念此相,骨相、青相、腐相、食相、骨鎖相。所以者何?若彼比丘修習此相,速除心中欲恚之病。」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年少比丘, 學ⓕ未得止ⓖ意,
當詣息止道, 欲除其婬欲。
心中無恚諍, 慈愍於眾生,
遍滿一切方, 往至觀諸身。
當觀於青相, 及以爛腐壞,
觀烏ⓗ蟲所食, 骨骨節相連。
修習如是相, 還歸至本處,
澡洗於手足, 敷床正基坐。
當以觀真實, 內身及外身,
盛滿大小便, 心腎肝肺等。
若欲分衛食④, 到人村邑間,
如將鎧纏絡, 常正念在前。
若見色可愛, 清淨欲相應⑤,
見已觀如真, 正念佛法律。
此中無骨筋, 無肉亦無血,
無腎心肝肺, 無有涕唾腦。
一切地皆空, 水種亦復然,
空一切火種, 風種亦復空。
若所有諸覺, 清淨欲相應,
彼一切息止, 如慧之所觀。
如是行精懃, 常念不淨想,
永斷婬ⓘ怒癡, 除一切無明,
興起清淨明, 比丘得苦ⓙ邊⑥。」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三百七十二字)ⓛ
[校勘]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明、聖三本改作「跏」。
ⓔ 聖本無「曰」字。
ⓕ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學」。
ⓖ 「止」,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止」。
ⓗ 「烏」,大正藏原為「鳥」,宋、元、明三本作「烏」,聖本作「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烏」。
ⓘ 「婬」,聖本作「淫」。
ⓙ 「苦」,明本作「若」。
ⓚ 明本無「息止道經第二十三竟」九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百七十二字」六字。
[註解]
① 息止道:墓地。另譯為「息道」。??【這註釋是依莊居士的對讀結果而標註,得查其它佐證。】
② 青相:屍體青瘀的景象。
③ 骨鎖:屍體腐朽後所遺留的白骨。
④ 分衛食:乞食。比丘托鉢後,在半途或回宿處,可將乞得的食物分給別的比丘(如病比丘)或上座,以保衛他們身體,並維護其修行,因此乞食又稱分衛食。
⑤ 清淨欲相應:身體看似乾淨美麗,因此挑起欲望。
⑥ 得苦邊:到達苦的盡頭。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不淨觀不只是在墓地看作噁的屍體;不淨相是為了內攝諸根,修身念處,觀身不淨,進而破除對美色的誤解,以及對治貪欲的執著。
偈誦中似乎是指以下修行次第:不淨觀→空觀→除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