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_1_-林品諸法本經(第113經)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異學來問汝等:『一切諸法以何為本?』汝等應當如是答彼:『一切諸法以欲為本。』彼若復問:『以何為和①?』當如是答:『以更樂為和。』彼若復問:『以何為來②?』當如是答:『以覺為來。』彼若復問:『以何為有③?』當如是答:『以思想為有。』彼若復問:『以何為上主④?』當如是答:『以念為上主。』彼若復問:『以何為前⑤?』當如是答:『以定為前。』彼若復問:『以何為上?』當如是答:『以慧為上。』彼若復問:『以何為真⑥?』當如是答:『以解脫為真。』彼若復問:『以何為訖⑦?』當如是答:『以涅槃為訖。』是為,比丘!欲為諸法本,更樂為諸法和,覺為諸法來,思想為諸法有,念為諸法上主,定為諸法前,慧為諸法上,解脫為諸法真,涅槃為諸法訖。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習出家學道心,習無常想,習無常苦想,習苦無我想,習不淨想,習惡食想⑧,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死想。知世間好惡,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有,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滅、味、患、出要如真,習如是想心。若比丘得習出家學道心者,得習無常想,得習無常苦想,得習苦無我想,得習不淨想,得習惡食想,得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得習死想。知世間好惡,得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有,得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滅、味、患、出要如真,得習如是想心者,是謂比丘斷愛除結,正知正觀諸法已,便得苦邊。」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諸法本經第七竟ⓒ(四百五十七字)ⓓ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中阿含」三字。
ⓑ 宋、元二本將「第二小土城誦」六字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之後。
ⓒ 明本無「諸法本經第七竟」七字。
ⓓ 宋、元、明三本無「四百五十七字」六字。
[註解]
① 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集」。
② 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會合」。
③ 有:?? (相當的南傳經文無對應的句子)。
④ 上主: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統治」。
⑤ 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先頭」。
⑥ 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核心」。
⑦ 訖:同「迄」完畢;結束。
⑧ 習惡食想:學習觀想食物是污穢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雜阿含經》卷十三:「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CBETA, T02, no. 99, p. 91, a27-29)。因此本經中說「一切諸法以欲為本」。
- 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更樂),觸俱生受(覺)想,思。
- 經文中「習無常想,習無常苦想,習苦無我想,習不淨想,習惡食想,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死想」即是五熟解脫想加上惡食想、死想這兩項。《中阿含經》卷21〈長壽王品2〉:「我本為汝說五熟解脫想,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惡露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CBETA, T01, no. 26, p. 563, c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