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清信士品第六第3經

「我弟子中第一優婆塞,好喜惠施,所謂毘沙王是。所施狹少,光明王是。建立善本,[*]王波斯匿是。得無根善信,起歡喜心,所謂王阿闍世是。至心向佛,意不變易,所謂優填王是。承事正法,所謂月光王子是。供奉聖眾,意恒平等,所謂祇洹王子是。常喜濟彼,不自為己,[*]師子王子是。善恭奉人,無有高下,[*]無畏王子是。顏貌端[*]正,與人殊勝,所謂雞頭王子是。」

 [*]毘沙王.光明  波斯匿.闍
 月.祇桓.優填  師子.畏.雞頭

[校勘]

喜=善【聖】

  「喜」,聖本作「善」。
  「善」,大正藏原為「喜」,今依據聖本改作「善」。

毘=瓶【聖】*

  「毘」,聖本作「瓶」。
  「瓶」,大正藏原為「毘」,今依據聖本改作「瓶」。

(所謂)+光【宋】*【元】*【明】*

  「光」,宋、元、明三本作「所謂光」。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祇洹=祇桓【宋】【元】【明】

  「祇洹」,宋、元、明三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為「祇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祇桓」。

王=世【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註解]

毘沙: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

光明:優婆塞名,原性情暴惡,故人稱為猛暴燈光,後歸依佛。又譯為「猛光」、「光明」、「惡生」。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無根善信:阿闍世太子幽禁父王,王死獄中,其後懺悔向善,而歸依佛;自喻為伊蘭毒樹生栴檀樹,無善根而能生信仰,得大歡喜,護持教法。參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九〈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43〉第7經、《長阿含經》卷十七第27經沙門果經。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提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在佛前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優填:優婆塞名,憍賞彌國的國王,受王后舍彌的接引而皈依三寶,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依《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所載,佛陀曾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為時甚久,優填王以未能禮佛而憂苦成疾,群臣因此造一尊五尺佛像供王瞻禮,國王就痊癒了,相傳此為造佛像的起源。又譯為「優陀延那」。

月光:優婆塞名。

造祇洹:優婆塞名,即和給孤獨長者一同建立「祇樹給孤獨園」(祇洹)的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兒子。

師子:優婆塞名,阿闍世王的兒子。?? ⇒ 依據為何?得再比對第三十二品、四十八品、五十二品的師子大將。

無畏: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歸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雞頭:優婆塞名。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