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 大愛道般涅槃品第五十二 第9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國王波斯匿夜夢見十事,王即覺ⓑ悟,大用愁怖,懼畏亡國及身、妻、子。明日即召公卿、大臣、明智道士、婆羅門能解夢相者,悉來集會,王即為說夜夢十事,誰能解者。
婆羅門言:「我能解之,恐王聞之,即當不樂。」
王言:「便說之。」
婆羅門言:「當亡國王及王太子、王妻。」
王ⓒ言:「ⓓ云何,諸人!寧可ⓔ禳ⓕ①厭不耶?」
婆羅門言:「斯事可[*]禳[*]厭之,當殺太子及王所重大夫人、邊傍侍者、僕從、奴婢,并所貴大臣,以用祠天王;所有臥具、珍ⓖ琦寶物,皆當火燒,以祠於天。如是,王身及國可盡無他。」
王聞婆羅門言,大用愁憂不樂,卻入齋室,思念此事。王有夫人名曰摩利②,就到王所,問王:「意故何以愁憂不樂,妾身將有過於王耶?」
王言:「卿無過於我,但莫問是事,卿儻③聞之,令汝愁怖?」
夫人答王:「不敢愁怖。」
王言:「不須問也,聞者愁怖。」
夫人言:「我是王身之半,有急ⓗ緩當殺妾一人,ⓘ王安隱不以為怖,願王說之。」
王即為夫人說:「昨夜夢見十事,一者見三釜羅④,兩邊釜滿,ⓙ中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二者夢見馬口亦食、尻⑤亦食;三者夢見大樹生華;四者夢見小樹生果;五者夢見一人索繩,然後有羊,羊主食繩⑥;六者夢見狐坐金床上,食以金器;七者夢見大牛還從犢子ⓚ嗽乳;八者夢見黑牛群,從四面ⓛ吼鳴來,相趣欲鬥,當合未合,不知牛處;九者夢見大陂池水,中央濁,四邊清;十者夢見大溪水波流正赤。夢見已,即寤,大用惶怖,恐亡國及身、妻、子、人民。今召公卿、大臣、道人、婆羅門能解ⓜ夢者,時有一婆羅門言:『當殺王太子、所重夫人、大臣、奴婢,以祠於天。』以故致愁耳。」
夫人報言:「大王!莫愁ⓝ夢。如人行買金,又以火燒,兼石上ⓞ磨,好惡自現。今佛近在祇[*]洹精舍,可往問佛,佛解說者可隨佛說。云何信此狂癡婆羅門語,以自愁苦,乃至於斯。」
王方喜寤,即召左右傍臣,速嚴駕車騎,王乘高蓋之車,乘騎ⓟ侍從數千萬人,出舍衛城到祇[*]洹精舍,ⓠ下步到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昨夜夢見十事,願佛哀我,事事解說。」
佛告王曰:「善哉,大王!王所夢者,乃為將來後世現瑞應⑦耳。後世人民不畏禁法⑧,普當ⓡ淫泆,貪ⓢ有妻息,放情婬嫟,無有厭足,ⓣ妒忌愚癡,不知慚,ⓤ不知愧,貞ⓥ潔見棄,佞諂亂國。王夢見三釜羅,兩邊釜滿,中央釜空,兩邊釜沸氣相交往,不入中央空釜中者,後世人民皆當不給足養親貧窮,同生不親近,ⓦ反親他人,富貴相從,共相饋遺。王夢見一事,正為此耳。
[正>「王]夢見馬口亦食,尻亦食,後世人民、大臣、百官、長吏、公卿,ⓧ廩⑨食於官,復食於民,賦ⓨ歛不息,下吏作姦,民不得寧,不安舊土。王夢見二事,正為此耳。
「王夢見大樹生華,後世人民多逢驅役,心ⓩ焦意惱,常有愁怖,年Ⓐ滿三十,頭Ⓑ髮皓白。王夢見三事正為Ⓒ此耳。
「王夢見小樹生果,後世女人年未滿十五,便行求嫁,抱兒來歸,不知慚愧。王夢見四事,正為是耳。
「王夢見一人索繩後有羊,羊主食繩,末後世人夫婿行賈,或入軍征,遊Ⓓ洋街里,朋黨交戲,不Ⓔ肖之妻在家Ⓕ與男子私通Ⓖ栖宿⑩,食ⓐ飲夫財,快情恣欲,無有愧陋,夫亦知之,效人佯愚。王夢見五事,正為是耳。
「王夢見狐上金床,食用金器,後世人賤者當貴,在金床上,坐食飲重味,貴族大姓當給走使,良人作奴婢,奴婢為良人。王夢見六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牛還從犢子下[*]嗽乳,後世人母,當為女作媒,將他男子ⓑ與房室,母住守門,從得財物,ⓒ持用自給活,父亦同情,佯聾不知。王夢見七事,正謂是耳。
「王夢見黑牛從四面群來,相趣鳴吼欲鬥,當合ⓓ未合,不知牛處,後世人國ⓔ王、大臣、長吏、人民,皆當不畏大禁,貪婬嗜欲,畜財貯產,妻ⓕ子大小皆不廉潔,婬妷饕[餐>餮]⑪,無有厭極,嫉妒、愚癡,不知慚愧,忠孝不行,ⓖ佞諂破國,不畏上下,雨不時節,氣不和適,風塵暴起,飛沙折木,蝗蟲噉稼,使茲不熟,帝王人民施行如此,故ⓗ天使ⓘ然。又現四邊起雲,帝王人民皆喜,各言:『雲以四合,今必當雨。』須臾之間雲各自散,故現此怪,欲使ⓙ万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懼天地,不入惡道,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王夢見八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陂水,中央濁、四邊清,後世人在閻浮地內,臣當不忠,子當不孝,不敬長老,不信佛道,不敬明經道士,臣貪官賜,子貪父財,無有[*]反復,不顧義理;邊國當忠孝,尊敬長老,信樂佛道,給施明經道士,念報[*]反復。王夢見九事,正謂此耳。
「王夢見大溪水流波正赤,後世人諸帝王、國[*]王,當不厭其國,興師共鬥,當作車兵、馬兵,當相攻伐,還相殺害,流血正赤。王夢見十事,正謂是耳。盡皆為後世人之事耳,後世人若能心存佛道,奉事明經道人者,死皆生天上,若作愚行,更共相殘者,死入三惡道,不可復陳。」
王即長跪,叉手受佛教,心中歡喜,得定慧,無復恐怖,王便稽首作禮,頭面著佛足。還宮,重賜夫人,拜為正后,多給財寶,ⓚ資令施人,國遂豐樂;皆奪諸公卿、大臣、婆羅門ⓛ俸祿,悉逐出國,不復信用。一切人民皆發無上正真之道,王及夫人禮佛而去。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校勘]
ⓐ [Nos. 146-148]
???
ⓑ 悟=寤【宋】【元】【明】
「悟」,宋、元、明三本作「寤」。 「寤」,大正藏原為「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寤」。
ⓒ 言=語【聖】
「言」,聖本作「語」。 「語」,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聖本改作「語」。
ⓓ 〔云何〕-【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云何」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云何」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禳=攘【聖】*
「禳」,聖本作「攘」。 「攘」,大正藏原為「禳」,今依據聖本改作「攘」。
ⓕ 厭=𧞣【宋】*【元】*【明】*
「厭」,宋、元、明三本作「𧞣」。 「𧞣」,大正藏原為「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𧞣」。
ⓖ 琦=奇【明】
「琦」,明本作「奇」。 「奇」,大正藏原為「琦」,今依據明本改作「奇」。
ⓗ 緩+(以告我就當)五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 (大)+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大王」。 大正藏無「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中+(央)【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央」。 大正藏無「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嗽=𡂡【宋】*【元】*【明】*
「嗽」,宋、元、明三本作「𡂡」。 「𡂡」,大正藏原為「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𡂡」。
ⓛ 吼鳴=鳴吼【宋】【元】【明】
「吼鳴」,宋、元、明三本作「鳴吼」。 「鳴吼」,大正藏原為「吼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鳴吼」。
ⓜ 夢=說【宋】【元】【明】
「夢」,宋、元、明三本作「說」。 「說」,大正藏原為「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 夢+(義)【宋】【元】【明】
「夢」,宋、元、明三本作「夢義」。 大正藏無「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磨=摩【聖】
「磨」,聖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聖本改作「摩」。
ⓟ 〔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自)+下【聖】
「下」,聖本作「自下」。 大正藏無「自」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淫=婬【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婬」。 「婬」,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婬」。
ⓢ 有=著【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著」。 「著」,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著」。
ⓣ 妒=姤【聖】
「妒」,聖本作「姤」。 「姤」,大正藏原為「妒」,今依據聖本改作「姤」。
ⓤ 〔不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不知」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不知」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潔=廉【宋】【元】【明】
「潔」,宋、元、明三本作「廉」。 「廉」,大正藏原為「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廉」。
ⓦ 反=返【聖】*
「反」,聖本作「返」。 「返」,大正藏原為「反」,今依據聖本改作「返」。
ⓧ 廩=稟【宋】【元】【明】,=稟【聖】
????
ⓨ 歛=撿【聖】
「歛」,聖本作「撿」。 「撿」,大正藏原為「歛」,今依據聖本改作「撿」。
ⓩ 焦=憔【宋】【元】【明】
「焦」,宋、元、明三本作「憔」。 「憔」,大正藏原為「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憔」。
Ⓐ (未)+滿【宋】【元】【明】
「滿」,宋、元、明三本作「未滿」。 大正藏無「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髮=鬚【宋】【元】【明】
「髮」,宋、元、明三本作「鬚」。 「鬚」,大正藏原為「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鬚」。
Ⓒ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洋=佯【宋】【元】【明】
「洋」,宋、元、明三本作「佯」。 「佯」,大正藏原為「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佯」。
Ⓔ 肖=消【聖】
「肖」,聖本作「消」。 「消」,大正藏原為「肖」,今依據聖本改作「消」。
Ⓕ 與+(他)【宋】【元】【明】
「與」,宋、元、明三本作「與他」。 大正藏無「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栖=棲【宋】【元】【明】【聖】
「栖」,宋、元、明、聖四本作「棲」。 「棲」,大正藏原為「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棲」。
ⓐ 飲=啖【宋】【元】【明】,=噉【聖】
????
ⓑ 與+(共)【宋】【元】【明】
「與」,宋、元、明三本作「與共」。 大正藏無「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未合〕-【聖】
聖本無「未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未合」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王=主【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主」。 「主」,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子=女【宋】【元】【明】
「子」,宋、元、明三本作「女」。 「女」,大正藏原為「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女」。
ⓖ [佞>佞]=諛【宋】【元】【明】
「[佞>佞]」,宋、元、明三本作「諛」。 「諛」,大正藏原為「[佞>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諛」。
ⓗ 〔天〕-【聖】
聖本無「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天」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然+(也)【聖】
「然」,聖本作「然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万=下【宋】【元】【明】
「万」,宋、元、明三本作「下」。 「下」,大正藏原為「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下」。
ⓚ 資=恣【宋】【元】【明】【聖】
「資」,宋、元、明、聖四本作「恣」。 「恣」,大正藏原為「資」,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恣」。
ⓛ 俸=奉【聖】
「俸」,聖本作「奉」。 「奉」,大正藏原為「俸」,今依據聖本改作「奉」。
ⓜ 前行+(增壹阿含十一法竟,二十五万首盧其有八十万言五百五十五聞如是一時也)三十一字,但明無增壹阿含四字【宋】【元】【明】
????
ⓝ 〔一〕-【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一」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禳:祭神祈求消除災變。讀音ㄖㄤˊ。
② 摩利:優婆夷名,即「末利夫人」,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王后。她原為貴族,父親過世後淪為舍衛城內釋迦族人摩呵男的婢女,名為黃頭,常守末利園,一天見到佛陀入城乞食,即供養佛陀,並且發願迴向能脫離婢女的身分而成為王妃。一次波斯匿王出外遊獵,為避暑而至末利園,受到她接待到蔭涼的地方,讓波斯匿王很歡喜,最後並娶她為王妃。因為是從末利園請來的,而稱為末利夫人。義譯為「勝鬘」,她的女兒也同名,後世為方便區分,常稱呼此位王后為「末利夫人」、女兒為「勝鬘夫人」。她接引波斯匿王信佛,讓原先暴惡無信的波斯匿王變成虔誠的佛弟子,佛陀稱讚她「篤信牢固」第一,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六〈利養品 13〉第3經。另外,《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 34〉第2經記載,她兒子之一的流離太子小時候曾受釋迦族人怒罵稱為婢子,因此立誓報仇,繼位後滅了釋迦族。
③ 儻:如果、倘若。同「倘」。
④ 釜羅:裝東西的鍋子。
⑤ 尻:臀部。讀音ㄎㄠ。
⑥ 一人索繩,然後有羊,羊主食繩:一個人拿繩子牽著後面的羊,羊以繩子為主食。按,羊應吃草,這裡卻以草繩為主食,有如妻子破壞能引領自己的規矩,而跑出去亂來。
⑦ 瑞應:徵兆。
⑧ 禁法:指戒律。
⑨ 廩:儲藏、積聚。讀音同「凜」。
⑩ 栖宿:停留、居住。「栖」音、義同「棲」。
⑪ 饕餮:饕為貪財,餮為貪食,比喻凶惡貪婪的人。
[對應經典]
- 《佛說舍衛國王十夢經》
- Jataka I, p.33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