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非常品第五十一第3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廣布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皆悉除盡。猶如以火焚燒草木,永盡無餘。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三界愛著。

「昔有國王名曰清淨音響,統領閻浮地,有八萬四千城郭,有八萬四千大臣,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一一婇女各有四侍人。爾時,音[*]響聖王無有子息。時,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領此國界,以法治化,無有枉理,然我今日亦無繼嗣,設我終後,門族斷滅。』時,彼國王以息因緣故,自歸諸天、龍、神、日、月、星辰,自歸釋、梵、四天王、山神、樹神,下及藥草果神,願求福,使我生

「爾時,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名曰須菩提,命將欲終,有應瑞自然逼己。云何為五?又此諸天華終不萎,此天子華冠自萎;是時,諸天衣無垢,爾時[>此]天子衣生垢[*]坋;且三十三天身體香潔,光明徹照,爾時彼天子身體臭處,不可親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後圍繞作倡伎樂,五欲自恣,爾時彼天子命將欲終,玉女離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四尺入地,設天子起[*]座,離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將欲終,不樂本座。是謂五瑞應自然逼己。

「時,須菩提天子以有此瑞應,爾時釋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往至閻浮地,語音響王曰:「釋提桓因致敬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須菩提,今有五瑞應自然逼己,必當降神[興>與]王作息。雖爾,年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諸天對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猶如力士屈申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閻浮地。

「爾時,音[*]響大王在高樓上,及持蓋一人。是時,彼天在樓上虛空中,告王曰:『釋提桓因致敬無量,遊步康強,興居輕利。閻浮地無有德之人與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須菩提,今有五瑞應[*]以逼於己,當降神下應與王作息。但年[*]壯盛時必當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時,音[*]響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報天曰:『今來所告,甚過大幸,但降神與我作息,欲求出家,終不違逆。』是時,彼天還至釋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響王者甚愛所白,音[*]響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終不違逆。」』

「時,釋提桓因便往至須菩提天子所,語須菩提天子言:『汝今發誓願生音[*]響人王宮中。所以然者,音[*]響人王無有子息,恒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眾功德,今應降神生彼宮中。』須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樂願生人王宮中,意欲出家學道,在王宮者學道甚難。』釋提桓因告曰:『汝但發願生彼王宮中。我當將護,令汝出家學道。』比丘當知,爾時,須菩提天子即發誓願生王宮中。

「是時,音[*]響人王與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覺身懷妊。是時,夫人白音[*]響王曰:『大王當知,我今覺身懷[*]妊。』時王聞已,踊躍歡喜,不能自勝,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王無異。是時,夫人經八、九月生一男兒,極為端正,顏貌奇特,世之希有。時,音[*]響王召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緣本末,具向諸相師說。諸婆羅門報曰:『唯願大王當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特,昔為天子名須菩提,今尋前號名須菩提。』時諸相師立姓號已,各從座起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為王所敬重,未曾離目前。是時,音[*]響王便作是念:『我昔日已來無有子息,緣子息故,禱謝諸天,使有一子,經歷爾許時,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記,當出家學道。我今要設巧便,使不出家學道。』是時,音[*]響王為太子故,設三時宮殿;寒時設溫殿,熱時設涼殿,不寒不熱時設適時宮殿。與設四種宮女居處,第一宮有六萬婇女,第二有六萬婇女,第三有六萬婇女,第四有六萬婇女,各有侍從四人,作轉關坐具,令彼太子於上而臥。若須菩提王子意欲在前遊戲,是時諸婇女輒在前立,是時彼座具隨身迴轉,前有六萬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後遊戲,是時[*]座床輒隨身迴轉;若復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是時[*]座具隨身迴轉,使王子須菩提意在五欲,不樂出家。

「是時,釋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時,便往至王子須菩提所,在虛空中告須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豈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壯盛時,當出家學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娛樂?意不復願出家學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勸樂王子使出家學道。」今正是時,設不出家學道者,後悔無益!』釋提桓因說斯語已,便退而去。

「時,王子須菩提在宮人中便生此念:『音[*]響王者,[*]已與我作愛欲羅網,因緣此愛欲羅網故,不得出家學道。我今可斷此羅網,不與穢濁所拘牽,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在空靜之處,學經業,使令日新。』

「是時,王子須菩提重作是念:『音[*]響父王有此六萬婇女前後圍繞,我今當觀察頗有斯理在世永存乎?』爾時,王子須菩提遍觀宮裏,無有女人久存世者。

時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何故觀於外物?當觀身內因緣所起。今此身中頗有髮、毛、爪、齒、骨、髓之屬,久存於世乎?』從頭至足觀三十六物污露不淨。然自觀察無一可貪,亦無真實,幻偽非真,皆歸於空,不久存於世。

「是時,王子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當斷此羅網,出家學道。』是時,須菩提觀此五受陰身,所謂此色苦,此色習,此色滅,此色出要;痛、想、行、識苦,識[*]習,識滅,識出要。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習法皆是盡法,即於座上得辟支佛。

「時,須菩提辟支佛[*]以覺成佛,便說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爾時,音[*]響王告傍臣曰:『汝往觀須菩提宮內,王子為寤寐安隱乎?』爾時,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宮內,然所寢內室門戶牢固。時彼大臣還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隱,門戶牢固。』時王再三問:『汝往看王子為善眠乎?』爾時,彼臣復至宮門,然門戶牢固。復往白王:『王子在宮眠寐不覺,門戶牢固,至今不開。』時音響王復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時猶不眠寐,何況今日年壯盛時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將不得疾病也?』

「是時,音響王即往至須菩提宮內,至門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踰墻入內與吾開門。』彼人受王教敕,即施梯踰墻入內與王開門。時王入內觀內宮中,所臥床空,不見王子;不見已,告婇女曰:『王子須菩提今為所在?』諸婇女曰:『我等亦不知王子所在。』時音響王聞斯語已,自投乎地,良久乃穌。是時,音響王告群臣曰:『我息小時猶生斯念:「設我長大,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以信堅固,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必當捨我出家學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為所在?』即時,群臣乘駕流馳,處處求索。

「爾時,有臣逕往至彼山中,中道復作是念:『若王子須菩提出家學道者,必當在此學道。』爾時,大臣遙見王子須菩提在一樹下,結加趺坐。時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須菩提。』熟視察之,還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須菩提近在山中樹下,結[*]加趺坐。』時音響王聞斯語已,即往至彼山中,遙見須菩提在山樹下,結[*]加趺坐,復自投于地:『我息昔日自誓願曰:「設我向二十,當出家學道。」今將不誤。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當學道。」』時音響王直前語須菩提曰:『汝今何故捨我出家學道。』時辟支佛默然不對。王復告曰:『汝母極懷愁憂,須見汝乃食。時起詣宮。』時辟支佛不言不語默然而住。

「時音響王即前捉手,亦不動搖。王復告群臣曰:『王子今日[*]已取命終,釋提桓因先來告我:「汝應得息,但當出家學道。」然今王子[*]已出家學道,今輿此舍利,詣王國界,當蛇旬時。』

「彼山中諸神祇,現半身白王曰:『此是辟支佛,非是王子;[*]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過去諸佛弟子,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應與起偷婆。云何為四?如來.至真.等正覺應起偷婆;辟支佛應起偷婆;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當蛇旬轉輪聖王身時,[*]蛇旬如來、辟支佛身,亦復如是。』

「爾時,音響王復語天曰:『當云何供養[*]蛇旬轉輪王身?』樹神報曰:『轉輪聖王與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轉輪聖王身,以白淨劫波育衣,纏裹其身,復以綵畫之衣而覆其上,而著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施釘,復以百張白疊而裹其槨,以種種雜香積在乎地,以鐵槨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華香供養,懸繒、幡蓋,作倡伎樂。過七日後,復取王身而[*]蛇旬之,[*]以取舍利,蛇旬復經七日七夜不絕,於徼道中而起偷婆,復以香華、幡蓋種種供養。大王當知,供養轉輪聖王舍利,其事如是;諸佛如來、辟支佛、阿羅漢亦復如是。』

「時音響王語彼天曰:『以何因緣供養轉輪聖王身?以何因緣供養佛、辟支佛、阿羅漢身?』天報王曰:『轉輪聖王以法王治,自不殺生,復教他人使不行殺;自不與不取,復教他人使不竊盜;己不婬妷,復教他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鬥亂彼此、嫉妒、恚、癡,己意專正,恒行正見,亦使他人習其正見。是謂,大王!由此因緣,轉輪聖王應起偷婆。』

「王問天曰:『復以何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天報王曰:『漏盡阿羅漢比丘欲愛[*]已盡,瞋恚、愚癡已除,[*]已度有至無為,是世間良祐福田,由此因緣,漏盡阿羅漢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天報王曰:『辟支佛者無師自覺,出世甚難,得現法報,脫於惡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緣,辟支佛應起偷婆。』

「王復問曰:『以何因緣如來應起偷婆?』天報王曰:『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逮,轉輪聖王所不能及,世間群萌所不能及也。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師子吼轉於梵輪。如來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護者與作覆蔭,盲者作眼目,與諸疾病作大醫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靡不宗奉,可敬可貴,迴於惡趣令至善處。是謂,大王!由此因緣,如來應起偷婆。是謂,大王!由此因緣本末,四種之人應起偷婆。』爾時,音響王語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養此舍利,當如供養辟支佛。』

「爾時,音響王告諸人曰:『汝等各輿須菩提辟支佛舍利往王國界。』群臣聞王教已,臥著金床,[*]輿詣國界。是時,音響王即敕使作鐵槨,盛滿香油,沐浴辟支佛身,以劫波育衣纏裹其身,復以雜[*]綵好衣,而覆其上,安處鐵槨中,復以鐵蓋而蓋其上,處處安釘,極令牢固,以百張白[*]疊而覆其上,取種種好香以辟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華供養;過七日後,[*]蛇旬辟支佛舍利,復供養七日作倡伎樂,於四衢道頭起一偷婆,後以香華、繒綵、幡蓋,作倡伎樂而供養之。

「比丘當知,其有眾生恭敬供養辟支佛舍利者,命終之後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眾生思惟無常之想,迴三惡趣,生天人中。諸比丘!汝等莫作斯觀。爾時音響王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其思惟無常想者,多所饒益。我今觀此義已,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無常想,便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永無遺餘,猶如以火焚燒草木、高好講堂窗牖門閾永盡無餘。比丘!思惟無常想亦復如是,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永無遺餘。是故,比丘!當盡心意,無令違失。」當說斯法時,於彼座上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無常想)+廣【宋】【元】【明】

  「廣」,宋、元、明三本作「無常想廣」。
  大正藏無「無常想」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婇=妓【宋】【元】【明】

  「婇」,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為「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果=果【宋】【元】

  「果」,宋、元二本作「果」。
  「果」,大正藏原為「果」,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果」。

天=太【聖】

  「天」,聖本作「太」。
  「太」,大正藏原為「天」,今依據聖本改作「太」。

應瑞=瑞應【宋】【元】【明】

  「應瑞」,宋、元、明三本作「瑞應」。
  「瑞應」,大正藏原為「應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瑞應」。

(冠)+終【宋】【元】【明】

  「終」,宋、元、明三本作「冠終」。
  大正藏無「冠」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坋」,元、明二本作「圿」。

(又)+且【宋】【元】【明】【聖】

  「且」,宋、元、明、聖四本作「又且」。
  大正藏無「又」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敬=問【宋】【元】【明】

  「敬」,宋、元、明三本作「問」。
  「問」,大正藏原為「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問」。

壯=在【宋】*【元】*【明】*

  「壯」,宋、元、明三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諸=彼【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而)+告【宋】【元】【明】

  「告」,宋、元、明三本作「而告」。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有天〕-【聖】

  聖本無「有天」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天」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過=適【聖】

  「過」,聖本作「適」。
  「適」,大正藏原為「過」,今依據聖本改作「適」。

愛=慶【宋】【元】【明】

  「愛」,宋、元、明三本作「慶」。
  「慶」,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慶」。

妊=任【聖】*

  「妊」,聖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為「妊」,今依據聖本改作「任」。

(味)+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味如」。
  大正藏無「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正=政【聖】

  「正」,聖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政」。

座=坐【宋】【聖】

  「座」,宋、聖二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坐」。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有=生【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宮)+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宮有」。
  大正藏無「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侍從=給侍【聖】

  「侍從」,聖本作「給侍」。
  「給侍」,大正藏原為「侍從」,今依據聖本改作「給侍」。

(坐)+臥【宋】【元】【明】

  「臥」,宋、元、明三本作「坐臥」。
  大正藏無「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座=坐【宋】【元】【明】【聖】*

  「座」,宋、元、明、聖四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坐」。

(離)+愛【聖】

  「愛」,聖本作「離愛」。
  大正藏無「離」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因〕-【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因」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因」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勤=懃【聖】

  「勤」,聖本作「懃」。
  「懃」,大正藏原為「勤」,今依據聖本改作「懃」。

學經=經學【宋】【元】【明】【聖】

  「學經」,宋、元、明、聖四本作「經學」。
  「經學」,大正藏原為「學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經學」。

六=數【宋】【元】【明】

  「六」,宋、元、明三本作「數」。
  「數」,大正藏原為「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數」。

(是)+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爪=抓【聖】

  「爪」,聖本作「抓」。
  「抓」,大正藏原為「爪」,今依據聖本改作「抓」。

污=惡【元】【明】

  「污」,元、明二本作「惡」。
  「惡」,大正藏原為「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惡」。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法+(滅)【聖】

  「法」,聖本作「法滅」。
  大正藏無「滅」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座=坐【宋】【聖】

  「座」,宋、聖二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坐」。

(為)+安【宋】【元】【明】

  「安」,宋、元、明三本作「為安」。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寢=侵【聖】

  「寢」,聖本作「侵」。
  「侵」,大正藏原為「寢」,今依據聖本改作「侵」。

宮=室【宋】【元】【明】

  「宮」,宋、元、明三本作「室」。
  「室」,大正藏原為「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室」。

固=閉【宋】【元】【明】

  「固」,宋、元、明三本作「閉」。
  「閉」,大正藏原為「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閉」。

壯=在【宋】【元】【明】【聖】

  「壯」,宋、元、明、聖四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在」。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即+(時)【聖】

  「即」,聖本作「即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不見〕-【聖】,〔不〕-【宋】【元】【明】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乎=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穌=蘇【聖】

  「穌」,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穌」,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有=大【聖】

  「有」,聖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聖本改作「大」。

〔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至=詣【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詣」。
  「詣」,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息=自【宋】【元】【明】

  「息」,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為「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我+(年)【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年」。
  大正藏無「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蛇旬=旬蛇【聖】*

  「蛇旬」,聖本作「旬蛇」。
  「旬蛇」,大正藏原為「蛇旬」,今依據聖本改作「旬蛇」。

時彼=彼時【宋】【元】【明】

  「時彼」,宋、元、明三本作「彼時」。
  「彼時」,大正藏原為「時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時」。

(轉輪聖王應起偷婆)八字+當【宋】【元】【明】

  ???

(聖)+王【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聖王」。
  大正藏無「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綵=採【聖】*

  「綵」,聖本作「採」。
  「採」,大正藏原為「綵」,今依據聖本改作「採」。

而=舉【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舉」。
  「舉」,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舉」。

疊=㲲【宋】*【元】*【明】*

  「疊」,宋、元、明三本作「㲲」。
  「㲲」,大正藏原為「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㲲」。

積=移【聖】

  「積」,聖本作「移」。
  「移」,大正藏原為「積」,今依據聖本改作「移」。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王+(子)【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子」。
  大正藏無「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蛇旬〕-【宋】【元】【明】,=旬蛇【聖】

  ????

(供養)+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供養不」。
  大正藏無「供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徼=衢【宋】【元】【明】,=激【聖】

  ????

佛=如來【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如來」。
  「如來」,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來」。

〔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妷=佚【元】【明】

  「妷」,元、明二本作「佚」。
  「佚」,大正藏原為「妷」,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佚」。

綺=䛴【聖】

  「綺」,聖本作「䛴」。
  「䛴」,大正藏原為「綺」,今依據聖本改作「䛴」。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能〕-【宋】

  宋本無「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能」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逮+(非)【宋】【元】【明】

  「逮」,宋、元、明三本作「逮非」。
  大正藏無「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所不能及=非【宋】【元】【明】,=所及非【聖】

  ????

不能及=能及逮【宋】【元】【明】【聖】

  「不能及」,宋、元、明、聖四本作「能及逮」。
  「能及逮」,大正藏原為「不能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能及逮」。

輿=舁【宋】*【元】*【明】*

  「輿」,宋、元、明三本作「舁」。
  「舁」,大正藏原為「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舁」。

牢=堅【聖】

  「牢」,聖本作「堅」。
  「堅」,大正藏原為「牢」,今依據聖本改作「堅」。

後=復【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乎+(爾時音響王者)六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想+(廣布無常想)五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便=使【元】【明】

  「便」,元、明二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使」。

盡+(盡)【宋】【元】【明】

  「盡」,宋、元、明三本作「盡盡」。
  大正藏無「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焚=焚【聖】

  「焚」,聖本作「焚」。
  「焚」,大正藏原為「焚」,今依據聖本改作「焚」。

「閾永盡無餘」五字,大正藏原為「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閾永盡無餘」五字。

盡=建【宋】【元】【明】

  「盡」,宋、元、明三本作「建」。
  「建」,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建」。

[註解]

無常想:作無常的觀想。

息:子息。

五應瑞:即「天人五衰」。天人將要死亡前的五個現象,華冠枯萎、天衣垢坋、身體發臭、天女離散、不樂本座。

不樂本座:不能安坐於自己的座位上,而焦慮踱步。

作息:生子。

降神:從天界轉生人間。

非人之時:天人拜訪人間的時段,特指「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出要:出離;離欲。

所謂習法皆是盡法:凡是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會因緣而滅;有生就有滅。

寤寐:寤,睡醒。寐,就寢。寤寐表示無時無刻。

踰墻:翻牆。

輿:扛抬。讀音同「餘」。

蛇旬:火化。又譯為耶維、闍維、荼毘。

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火化辟支弗不能比照火化王子的方法。

偷婆:供奉舍利(遺骸)的塔,另譯為鍮婆、塔婆、窣睹波、浮屠。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王。又譯為「轉輪王」。

四徼道:十字路口。「徼」讀音同「較」。又作「四衢道」。

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1)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2)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4)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5)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6)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7)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8)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9)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10)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84經。

四無所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1)正等覺無畏、(2)漏永盡無畏、(3)說障法無畏、(4)說出道無畏。又譯為「四無畏」。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