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第8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鴦藝村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人民皆稱汝等為沙門。設復問:『汝等是沙門乎?』汝等亦言:『是沙門。』吾今告汝,沙門之行、婆羅門之行,汝等當念修習,後必成果,如實不異。所以然者,有二種沙門:有習行沙門,有誓願沙門。

「彼云何名為習行沙門?於是,比丘行來、進止、視瞻、容貌、著衣、持鉢,皆悉如法,不著貪欲、瞋恚、愚癡,但持戒精進,不犯非法,等學諸戒,是謂名為習行沙門。

「彼云何名誓願沙門?於是,或有比丘威儀、戒律、出入、進止、行步、容貌、視瞻、舉動,皆悉如法,盡有漏成無漏,於現法中身得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名誓願沙門。是謂,比丘!二種沙門。」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彼云何名為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

佛告阿難:「於是,比丘飲食知足,晝夜經行,不失時節,行諸道品。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興諸亂念,於中眼根而得清淨,除諸惡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聞聲、鼻臭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興諸亂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如是,比丘根得清淨。

「云何比丘飲食知足?於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猶如男女身生瘡痍,隨時以膏塗瘡,常欲使瘡愈故。今此比丘亦復如是,量腹而食,所以以膏膏車者,欲致遠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如是,比丘飲食知足。

「云何比丘恒知景寤?於是,比丘初夜、後夜恒知[*]景寤,思惟三十七道之法。若晝日經行,除去惡念諸結之想,復於初夜、後夜經行,除去惡結不善之想,復於中夜右脅著地,以腳相累,唯向明之想,復於後夜,出入經行,除去不善之念。如是,比丘知時[*]景寤。如是,阿難!此是沙門要行。

「彼云何名婆羅門要行?於是,比丘苦諦如實知之,苦[*]習、苦盡、苦出要如實而知之,後以解此欲漏心、有漏心、無明漏心而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此名為婆羅門要行之法。阿難當知,此名為要行之義也。」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沙門名息心,  諸惡永已盡,
 梵志名清淨,  除去諸亂想。

「是故,阿難!沙門法行、婆羅門法行,當念修行。其有眾生行此諸法,然後乃稱為沙門。復以何故名為沙門?諸結永息故名為沙門。復以何故名為婆羅門?盡除愚惑之法故名為梵志;亦名為剎利。復以何故名剎利?以其斷淫、怒、癡故名為剎利;亦名為沐浴。以何故名為沐浴?以其洗二十一結故名為沐浴。亦名為覺。以何故名為覺?以其覺了愚法、慧法故名為覺。亦名為彼岸。以何等故名為彼岸?以其從此岸至彼岸故名為彼岸。阿難!能行此法者,然後乃名為沙門、婆羅門。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乎=于【聖】*

  「乎」,聖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聖本改作「于」。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彼)+於【宋】【元】【明】

  「於」,宋、元、明三本作「彼於」。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所作已辦〕-【聖】

  聖本無「所作已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所作已辦」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飲〕-【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飲」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臭=嗅【宋】【元】【明】

  「臭」,宋、元、明三本作「嗅」。
  「嗅」,大正藏原為「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嗅」。

(六)+根【聖】

  「根」,聖本作「六根」。
  大正藏無「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所以=如【宋】【元】【明】

  「所以」,宋、元、明三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所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以膏=膏車【聖】

  「以膏」,聖本作「膏車」。
  「膏車」,大正藏原為「以膏」,今依據聖本改作「膏車」。

景=警【元】,【明】【聖】*

  ????

(品)+之【元】【明】【聖】

  「之」,元、明、聖三本作「品之」。
  大正藏無「品」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唯=惟【聖】

  「唯」,聖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聖本改作「惟」。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淫=婬【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婬」。
  「婬」,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婬」。

[註解]

二十一結:包括:瞋、恚害、睡眠、調戲、疑、怒、忌、惱、疾、憎、無慚、無愧、幻、姦、偽、諍、憍、慢、妬、增上慢、貪。詳見《增一阿含經》卷六〈利養品13〉5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