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第6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羅,備知諸術,外道異學經籍所記,天文、地理靡不貫練,又復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異學之士,名曰翅甯,多有所知,為頻毘娑羅王所見愛敬,隨時供養給與梵志所須之施。

爾時,如來名稱遠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出現世間。是時,翅甯梵志興此念:「如來名號甚為難聞,今我欲往問訊,親近禮敬。」是時,翅甯梵志便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曇!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剎利。」

梵志問曰:「諸婆羅門各有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今,沙門瞿曇!欲何等論說?」

佛告之曰:「梵志當知,其有婚姻嫁娶,便當求豪貴之姓。然我正法之中,無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復白言:「云何,瞿曇!生處清淨,然後法得清淨?」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

梵志又曰:「諸婆羅門各興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當剎利適婆羅門家,設生男兒者,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當言婆羅門種。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若復婆羅門女出[*]適剎利家,生男兒者,彼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人當是剎利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與後皆不相應。云何,梵志!設驢從馬後生駒者,當言是馬?為是驢也?」

梵志報曰:「如此之類當言驢馬。所以然者,由驢遺形故,得此駒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後不相應。汝前所說剎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若生兒者,便言婆羅門種;今驢逐馬生駒者,便言驢馬。將不違前語乎?設復,梵志!若馬逐驢生駒者,名之云何?」

梵志報曰:「當名為馬驢。」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馬驢、驢馬豈復有異乎?若復有人言寶一斛,復有人言一斛寶,此二義豈有異乎?」

梵志報曰:「此是一義。所以然者,寶一、一寶此義不異也。」

佛告梵志:「云何馬驢、驢馬此非一義乎?」

梵志報言:「今,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吾姓最豪,無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稱譽其母,後復歎說其父。若復父亦是婆羅門種,母亦是婆羅門種,後生二兒,彼時其中一兒,多諸技術,無事不覽,第二子者了無所知。是時,父母為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有智者?為當敬待無所知者?」

梵志報曰:「其父母應當敬待高德聰明者,不應敬待無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無事不了,無事不閑,正應敬待此子,不應敬待無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聰明者,便復興意作殺、盜、泆十惡之法;彼一子不聰明者,守護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無所犯。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彼父母應當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復敬待為?」

佛告梵志:「汝先歎其多聞,後歎其戒。云何,梵志!若復有二子,一子父專正,母不專正;一子父不專正,母專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無事不[*]閑,博知經術。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學,但持十善。然其父母應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母淨父不淨者?為當敬待父淨母不淨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待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經書,博諸伎術故。所謂第二子父淨母不淨,雖復持戒而無智慧,竟何所至?有聞則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歎說父淨,不歎說母淨;今復歎說母淨,不歎說父淨。先歎聞德,後歎禁戒;復歎說戒,後方說聞。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聞博學,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惡。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覽諸經,曉諸技術,由父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無所觸犯,一切具足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說其姓,後說其聞,不說其姓;後復說戒,不說聞,後復說其聞,不說其戒。汝今歎說父母聞、戒,豈不違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我姓最豪貴,無有出者。』」

世尊告曰:「諸有嫁娶之處則論姓,然我法中無有此義。汝頗聞邊國遠邦及餘邊地人乎?」

梵志報曰:「唯然,聞之,有此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種之姓。云何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復不定。」

又問:「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後作奴;或作奴,後作人。然眾生之類,盡同一類而無若干。若復,梵志!天地敗毀,世間皆空。是時,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燒盡,人亦命終。若天地還欲成時,未有日月年歲之限。爾時,光音天來至此間。是時,光音天福德稍盡,無復精光,展轉相視,興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轉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緣,故最初有人,轉生四姓,流布天下。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曇!如僂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見明。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與我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唯願與我說法,聽為優婆塞。」

爾時,梵志復白世尊:「唯願如來當受我請,將諸比丘眾當至我家。」

爾時,世尊默然受請。是時,梵志見佛默然受請,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辦具飲食,敷諸[*]坐具,香汁灑地,普自吐言:「如來當於此[*]坐。」

爾時,施羅梵志將五百弟子,至翅甯梵志家,遙見彼家敷好[*]坐具,見已,問翅甯梵志:「汝今欲與男女嫁娶?為欲請摩竭國頻毘娑羅王乎?」

翅甯梵志報曰:「我亦不請頻毘娑羅王,亦無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設大福業。」

施羅梵志問曰:「願聞其意,欲施何福業?」

爾時,翅甯梵志報施羅梵志曰:「當知有釋種子出家學道,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我今請佛及比丘僧,是故辦具種種坐具耳。」

是時,施羅梵志語翅甯梵志:「汝今言佛乎?」

報曰:「吾今言佛。」

又問:「甚奇!甚特!今乃聞佛音[*]響,如來竟為所在?吾欲見之。」

翅甯報曰:「今在羅閱城外竹園中住,將五百弟子自相娛樂,欲往見者,宜知是時。」

此梵志即將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施羅梵志便生此念:「沙門瞿曇為端正,身作黃金色。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猶如優曇鉢花時時乃現。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趣二處:若在家者當作轉輪聖王,七寶具足;若出家學道者,必成無上道,為三界世祐。』我今欲觀佛三十二相。」爾時,梵志唯見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猶豫,不見廣長舌、陰馬藏。

爾時,施羅梵志即以偈問曰:

「吾聞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見二相,  竟為在何所?
 貞潔陰馬藏,  其相甚難喻,
 頗有廣長舌,  舐耳覆面不?
 願出廣長舌,  使我無狐疑,
 又使我見之,  永無疑結網。」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校勘]

多=各【宋】【元】【明】

  「多」,宋、元、明三本作「各」。
  「各」,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各」。

翅=施【聖】

  「翅」,聖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為「翅」,今依據聖本改作「施」。

興=與【聖】

  「興」,聖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興」,今依據聖本改作「與」。

姓=生【聖】

  「姓」,聖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聖本改作「生」。

乎=于【聖】

  「乎」,聖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聖本改作「于」。

女+(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出」。
  大正藏無「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適=適【宋】*【元】*【明】*

  「適」,宋、元、明三本作「適」。
  「適」,大正藏原為「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適」。

父+(遺)【宋】【元】【明】

  「父」,宋、元、明三本作「父遺」。
  大正藏無「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逐=遂【宋】*

  「逐」,宋本作「遂」。
  「遂」,大正藏原為「逐」,今依據宋本改作「遂」。

技=伎【宋】

  「技」,宋本作「伎」。
  「伎」,大正藏原為「技」,今依據宋本改作「伎」。

覽=攬【聖】*

  「覽」,聖本作「攬」。
  「攬」,大正藏原為「覽」,今依據聖本改作「攬」。

閑=開【聖】*

  「閑」,聖本作「開」。
  「開」,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聖本改作「開」。

殺+(興意作殺)【聖】

  「殺」,聖本作「殺興意作殺」。
  大正藏無「興意作殺」四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淫=婬【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婬」。
  「婬」,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婬」。

泆+(行)【聖】

  「泆」,聖本作「泆行」。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不善=惡【宋】【元】【明】

  「不善」,宋、元、明三本作「惡」。
  「惡」,大正藏原為「不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惡」。

為當=當為【宋】【元】【明】【聖】

  「為當」,宋、元、明、聖四本作「當為」。
  「當為」,大正藏原為「為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當為」。

伎=技【元】【明】

  「伎」,元、明二本作「技」。
  「技」,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技」。

淨+(女)【聖】

  「淨」,聖本作「淨女」。
  大正藏無「女」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有=無【明】

  「有」,明本作「無」。
  「無」,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明本改作「無」。

說+(其)【聖】

  「說」,聖本作「說其」。
  大正藏無「其」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姓=法【宋】

  「姓」,宋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宋本改作「法」。

或+(先)【元】【明】【聖】

  「或」,元、明、聖三本作「或先」。
  大正藏無「先」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或+(先作)【元】,+(先)【明】【聖】

  ????

毀=時【宋】【元】【明】【聖】

  「毀」,宋、元、明、聖四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時」。

者+(則)【聖】

  「者」,聖本作「者則」。
  大正藏無「則」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止+(止)【元】【明】

  「止」,元、明二本作「止止」。
  大正藏無「止」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普=并【宋】【元】【明】,=並【聖】

  ????

「翅甯梵志報施羅梵志曰」十字,大正藏原為「梵志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自陳姓名施羅」十九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翅甯梵志報施羅梵志曰」十字。

名+(名)【聖】(melon註:{{CollationBody sn='97' num='9' key='16' D}}已依元明本改過,所以{{CollationBody sn='98' num='10' key='17' D}}的經文就不存在了。也許{{CollationBody sn='98' num='10' key='17' D}}的註解也該刪掉??)

  「名」,聖本作「名名」。
  大正藏無「名」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住〕-【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住」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住」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見〕-【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時+(時)【宋】【元】【明】

  「時」,宋、元、明三本作「時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極)+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極為」。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正=政【聖】

  「正」,聖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政」。

世=家【明】

  「世」,明本作「家」。
  「家」,大正藏原為「世」,今依據明本改作「家」。

三十二=卅二相【聖】

  「三十二」,聖本作「卅二相」。
  「卅二相」,大正藏原為「三十二」,今依據聖本改作「卅二相」。

貞=真【宋】【聖】

  「貞」,宋、聖二本作「真」。
  「真」,大正藏原為「貞」,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真」。

面=耳【宋】

  「面」,宋本作「耳」。
  「耳」,大正藏原為「面」,今依據宋本改作「耳」。

網=惘【聖】

  「網」,聖本作「惘」。
  「惘」,大正藏原為「網」,今依據聖本改作「惘」。

不分卷〔增壹…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增壹…譯」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增壹…譯」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六=五【聖】

  「六」,聖本作「五」。
  「五」,大正藏原為「六」,今依據聖本改作「五」。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施羅:比丘名,原為摩竭陀國王舍城的外道大師,後來隨佛出家,佛陀稱讚他「一坐一食,不移于處」第一。

或言姓白,或言姓黑:或說有的種姓是高尚的,或說有的種姓是低劣的。

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得法清淨了,還需生處清淨嗎?

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應以這個方法而知道剎帝利種是最早出現的。案:《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三中劫品 11〉記載,光音天人吃了地肥而被困在人間,變成人類後,開始有爭執,為了解決爭執,人們推舉有威德的領袖來賞善罰惡,這些領袖就成為剎帝利種,是四種姓中第一個成立的種姓。

我等經籍亦有斯言,如來出世之時,實不可遇:如來是在無佛的時代自悟成佛的,然而佛教以外其餘宗教的領袖也都自認為是覺悟者,因此典籍自然也會有記載。另外,婆羅門自認是梵天所生,這個資訊也有可能是梵天告訴他們的。

三界:眾生居住的三種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世尊問梵志的這些問題,都是要梵志自己去思惟:「種性」和人格的尊貴與否,到底有沒有關連?
  • 地球人最初來自光音天的記載可參考《長阿含經》卷六第5經小緣經、《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12〉第30經世記經等。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爾時,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還復縮之。爾時,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見陰馬藏。

時,梵志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爾時,施羅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羅門,沙門剎利種;然沙門、婆羅門皆同一道,求一解脫。唯沙門聽,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見。」

梵志報曰:「我有斯見。」

佛告梵志:「汝當興意向一解脫,所謂正見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見即是一解脫,復更有解脫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脫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謂,梵志!八種之道,得至涅槃。」

爾時,梵志白佛言:「頗有此眾生知此八種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當知,無數百千眾生知此八種之道。」

梵志白佛言:「頗復有此眾生不解此八種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眾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頗復有眾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眾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種。云何為十一?所謂姦偽、惡語、難諫、反復、好憎性、害父母、殺阿羅漢、斷善根善事、[*]反為惡、計有我、起惡念向如來,是謂,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種之道。」

當說此八種道時,時彼梵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施羅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誦習,吾欲於如來所,善修梵行。」

諸弟子白曰:「我等亦復欲出家學道。」

爾時,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長跪,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出家學道。」

佛告諸梵志:「善來,比丘!於如來所善修梵行,漸盡苦原。」

如來說此語時,五百梵志即成沙門。爾時,世尊漸與五百說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樂,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爾時,世尊廣與諸人說之。時五百人諸漏永盡,得上人法

爾時,翅甯梵志又白:「時到,唯願屈神。」

爾時,世尊告施羅等五百比丘:「汝等各著衣持鉢。」

千比丘圍繞,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爾時,翅甯梵志見五百婆羅門皆作沙門,即語之曰:「善哉!諸人,趣道之要,莫復是過。」

爾時,施羅比丘為翅甯說此偈曰:

「此外更無法,  能勝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無過是。」

爾時,翅甯梵志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小留神待時!正爾,更辦飲食。」

世尊告曰:「所辦飲食,但時貢之,勿懼不足。」

是時,翅甯梵志歡喜無量,躬自行食,供養佛及比丘僧。爾時,世尊飯食已訖,除去食器,以若干種華,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願世尊,男女大小盡求作優婆塞。」

爾時,梵志婦懷妊,婦人白佛言:「我有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復自歸如來,聽為優婆夷。」

爾時,如來與諸大眾說微妙之法,即於[*]座上而說此偈:

「快哉斯福報,  所願必得果,
 漸至安隱處,  永無憂厄患。
 死得生天上,  設使諸魔天,
 亦復不能使,  為福者墮罪。
 彼亦求方便,  賢聖之智慧,
 當盡於苦本,  長離去八難。」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坐起而去。

爾時,翅甯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解]

唯沙門聽,我等有得同一道乎:您(沙門)認為我們有辦法能得到一樣的解脫嗎?

無反復:不知感恩。

上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又譯為「上人之法」。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