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爾時,象舍利弗②還捨法服,習白衣行。爾時,阿難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爾時,象舍利弗ⓐ馮ⓑ兩女人肩上③,阿難遙見已,便懷愁憂不歡之想。象舍利弗見阿難已,極懷慚愧,獨處而坐。
爾時,阿難乞食周訖,還出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難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漸漸至象舍利弗家,見扶[*]兩婦人肩上,當見之時,甚懷愁憂。」
世尊告曰:「汝見已,為生何意?」
阿難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進多聞,性行柔和,長與諸梵行之人說法無厭足。云何如今還捨法服,習白衣行?時我見已,甚懷愁憂,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無量。自念我昔曾見與釋提桓因共論。云何今日習欲為惡?」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但非阿羅漢。夫阿羅漢者,終不還捨法服,習白衣行。但今,阿難!勿懷愁ⓒ悒④,象舍利弗卻後七日,當來至此間,盡有漏成無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牽,故致此耳。今行具滿,當盡有漏。」
爾時,象舍利弗卻後七日,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聽在末行⑤,修沙門行。」爾時,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門,尋⑥於ⓓ坐上得阿羅漢。
爾時,象舍利弗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諸釋種子⑦,無處不有,無處不遍,又遏絕⑧我等所行咒術。吾今當向城中人民說此沙門瑕愆⑨。」爾時,此梵志語城中人民曰:「汝等諸人頗見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稱言是阿羅漢,中還捨法服,習白衣行,與五欲相娛樂;今復更作沙門,家家乞食,ⓗ佯現ⓘ貞ⓙ廉,觀諸婦人,興欲情想,還至園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驢,不任負馱,寂然臥住。此釋種子亦復如是,[*]佯現乞食,觀諸女色,思惟ⓚ挍計。」
爾時,象舍利弗聞此梵志有惡聲ⓛ響,便生此念:「此人極為愚癡,興嫉妒心;見他得利養,起慳嫉心;若己得利養,便懷歡喜,至白衣家主行誹謗。吾今當制令不為ⓜ惡,無令此人受罪無量。」
爾時,象舍利弗飛在空中,告梵志曰:
「無眼無巧便, 興意謗梵行,
自造無益事, 久受地獄苦。」
爾時,象舍利弗說此偈已,便自退還,還歸所在。
是時,城中人民聞梵志誹謗,又聞象舍利弗說偈,各生斯念:「若當如梵志語者,然後現神足難及;又我等見還捨法服,習白衣行。」是時,眾多人民各各相將至象舍利弗所,頭ⓝ禮足下,在一面坐。爾時,眾多人民問象舍利弗曰:「頗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
ⓞ象舍利弗報曰:「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
是時,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羅漢頗由本緣⑩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報言:「ⓟ以得阿羅漢,終不犯戒。」
諸人民復白言:「在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報言:「有。若住學地之人,由本緣故而犯禁戒。」
時,諸人民復ⓠ言:「尊者先[*]以是阿羅ⓡ漢,復捨法服,習白衣行,於五欲自相娛樂;今復出家學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爾?」
爾時,象舍利弗便說此偈:
「遊於世俗禪, 至竟不解脫,
不得滅盡跡, 復習於五欲。
無薪火不ⓢ燃, 無根枝不生,
石女無有ⓣ胎, 羅漢不受漏。」
爾時,諸人民復問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羅漢乎?」
象舍利弗報曰:「我先非羅漢也。諸居士當知,五通⑪與六通,各各差別,今當說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愛已盡,若生上界,復來墮欲界。六通阿羅漢如來弟子者,得漏盡通,即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時,諸人民復白言:「我等觀察ⓤ舍利弗所說,世間無有阿羅漢ⓥ捨法服,習白衣行。」
時,象舍利弗報曰:「如是。如汝所言,無有阿羅漢還捨法服,習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羅漢所不習者。云何為十一?漏盡阿羅漢終不捨法服,習白衣行;漏盡阿羅漢終不習不淨行;漏盡阿羅漢終不殺生;漏盡阿羅漢終不盜;漏盡阿羅漢食終不留遺餘⑫;漏盡阿羅漢終不妄語;漏盡阿羅漢終不群類相佐⑬;漏盡阿羅漢終不吐惡言;漏盡阿羅漢終不有狐疑;漏盡阿羅漢終不恐懼;漏盡阿羅漢終不受餘師⑭,又不更受胞胎⑮。是謂,諸賢士!漏盡阿羅漢終不處十一之地。」
爾時,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聞尊者所說,觀外道異學,如觀空瓶而無所有,今察內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來正法亦復如是。今彼梵志受罪無量。」
爾時,象舍利弗飛在虛空,結ⓦ加趺坐,便說此偈:
「不解彼此要, 習於外道術,
彼此而鬥亂, 智者所不行。」
爾時,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說過多,實為難及,猶盲者得眼,ⓧ耳聾者得聽。今尊者所說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而說法教。ⓨ我等今日自歸如來、法及比丘僧,唯願尊者聽為優婆塞,盡形壽不復殺生。」
爾時,象舍利弗與諸人民說微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各從[*]坐起,禮足而去。
爾時,尊者阿難聞梵志謗象舍利弗,然無所至,尚不能熟視象舍利弗,況與共論!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緣,具白如來。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夫論平等阿羅漢,當說象舍利弗是也⑯。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羅漢,昔所傳羅漢名者今日Ⓐ已獲,世俗五通非真實行,後必還失;六通者是真實行。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獲六通。汝亦當學及象舍利弗。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馮=憑【元】【明】,=溤【聖】
????
ⓑ 兩=滿【宋】*
「兩」,宋本作「滿」。 「滿」,大正藏原為「兩」,今依據宋本改作「滿」。
ⓒ 悒=邑【聖】
「悒」,聖本作「邑」。 「邑」,大正藏原為「悒」,今依據聖本改作「邑」。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有+(舍靳)【元】【明】
「有」,元、明二本作「有舍靳」。 大正藏無「舍靳」二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遙見象舍利弗入城乞食)十字+便【元】【明】
???
ⓖ 自=目【聖】
「自」,聖本作「目」。 「目」,大正藏原為「自」,今依據聖本改作「目」。
ⓗ 佯=陽【聖】*
「佯」,聖本作「陽」。 「陽」,大正藏原為「佯」,今依據聖本改作「陽」。
ⓘ 貞=真【宋】
「貞」,宋本作「真」。 「真」,大正藏原為「貞」,今依據宋本改作「真」。
ⓙ 廉=兼【聖】
「廉」,聖本作「兼」。 「兼」,大正藏原為「廉」,今依據聖本改作「兼」。
ⓚ 挍=校【宋】【元】【明】
「挍」,宋、元、明三本作「校」。 「校」,大正藏原為「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校」。
ⓛ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 〔惡〕-【聖】
聖本無「惡」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惡」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禮足下=面禮足【宋】【元】【明】
「禮足下」,宋、元、明三本作「面禮足」。 「面禮足」,大正藏原為「禮足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面禮足」。
ⓞ (耶)+象【元】【明】
「象」,元、明二本作「耶象」。 大正藏無「耶」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以=已【元】【明】*
「以」,元、明二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已」。
ⓠ (白)+言【元】【明】
「言」,元、明二本作「白言」。 大正藏無「白」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漢+(後)【聖】
「漢」,聖本作「漢後」。 大正藏無「後」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燃=然【聖】
「燃」,聖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為「燃」,今依據聖本改作「然」。
ⓣ 胎=生【宋】【元】【明】
「胎」,宋、元、明三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 (象)+舍【宋】【元】【明】
「舍」,宋、元、明三本作「象舍」。 大正藏無「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還)+捨【元】【明】【聖】
「捨」,元、明、聖三本作「還捨」。 大正藏無「還」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補上。
ⓦ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 〔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我等〕-【宋】
宋本無「我等」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我等」二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已=以【宋】【聖】
「已」,宋、聖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以」。
Ⓑ 〔象〕-【聖】
聖本無「象」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象」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註解]
① 法行城:地名,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音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
② 象舍利弗: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入水三昧,不以為難」第一。他出家前務農,有一天從出家人的缽中得到好吃的食物,想說:「我辛苦工作還得不到如此美味的食物,還是出家吧!」因此出家。曾因不恭敬長老比丘而被摩訶拘絺羅尊者告誡,他的親友們向摩訶拘絺羅尊者說象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摩訶拘絺羅尊者則告訴其親友如果不知道別人心中想什麼,不應妄加稱讚或批評,有的人在佛陀與修行人面前有慚有愧,但離開佛後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縱使修得禪定,卻沒想進一步證果,與在家人相處久了後生起欲望而還俗,詳見《中阿含經》卷二十〈長壽王品 2〉第82經。後來象舍利弗比丘還俗六次、出家七次後證得阿羅漢。又譯為「質多羅象子」、「質多舍利弗」。
③ 馮兩女人肩上:將雙手放在兩個女子肩上,即左擁右抱。「馮」指依靠,通「憑」。
④ 悒:愁悶。
⑤ 聽在末行:請求佛陀裁決允許他出家,成為最資淺的出家人而排在最後。「聽」指裁決。
⑥ 尋:不久。
⑦ 釋種子:姓釋迦的一族,在這裡指佛陀的弟子。
⑧ 遏絕:杜絕;阻塞斷絕。
⑨ 瑕愆:行為上的瑕疵及過錯。
⑩ 本緣:即「本生」,指過去世所造的業力因緣。
⑪ 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⑫ 食終不留遺餘:用餐不會有剩;不浪費糧食。
⑬ 不群類相佐:不結黨營私。
⑭ 不受餘師:除了佛陀外,不再另外拜師。
⑮ 不更受胞胎:不再輪迴轉生。
⑯ 夫論平等阿羅漢,當說象舍利弗是也:要說已證平等的阿羅漢,該說象舍利弗就是。「平等」又譯為「捨」,在這裡是形容阿羅漢不執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象舍利弗尊者慈憫毀謗他的人而前往開示,因為毀謗阿羅漢會墮地獄。例如提婆達多的伴黨瞿迦梨比丘,因對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生惡心毀謗,命終墮入摩訶鉢曇摩地獄。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78經。
- 「五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凡夫也能修得,「六通」則多了漏盡通,是阿羅漢才能證得。阿羅漢的「三明」則為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 世俗的禪定、神通再強也會退失,阿羅漢的漏盡通才能不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