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放牛品第四十九第2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長。云何為十一?於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諸根寂靜,飲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別其義,不著利養。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長養。所以然者,一切諸行正有十一法。」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無有出者。云何為十一?」

「所謂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之處,著納衣,若在塚間。是謂,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復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學此法,即於現身成阿那[*]含,轉身便成阿羅漢。諸比丘!且捨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學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且捨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所以然者,十二因緣皆出十一法中,所謂…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我今教諸比丘,當如迦葉比丘之比,設有人行謙苦之法,此行難及。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成就此十一法。當知過去多薩阿竭成等正覺,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葉比丘,皆愍念一切眾生,若供養過去諸聲聞,後身方當乃得受報,設供養迦葉者,現身便受其報;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由此因緣故,迦葉比丘勝過去諸聲聞,其能如迦葉比丘者,此則上行。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有=言【聖】

  「有」,聖本作「言」。
  「言」,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聖本改作「言」。

閑=閒【明】*

  「閑」,明本作「閒」。
  「閒」,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明本改作「閒」。

納=衲【宋】【元】【明】

  「納」,宋、元、明三本作「衲」。
  「衲」,大正藏原為「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衲」。

愍=敏【宋】,=慜【元】【明】

  ????

[註解]

共法:指佛法中共同的教法,例如四聖諦、八聖道、三十七道品。

不擇家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又作「次第乞食」。

守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而且三衣不離身,以免遺失。三衣即是安陀會(日常勞務或就寢時用;貼身的衣)、鬱多羅僧(禮拜、聽法、聽戒時加披於安陀會外;上衣)、僧伽梨(外出托缽或入聚落王宮,說法教化時用;外套)。

補納衣:出家眾的衣服的來源,除了施主布施外,就是拾取被丟棄的衣物,裁剪其可用的部分,清洗後共納成衣。從一般人不使用的意義來說,等同於「糞掃」,所以也稱為「糞掃衣」。

塚間:墳場。

多薩阿竭:音譯,如來十號之一;義譯為「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之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佛所說的「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與《增壹阿含經》卷5〈壹入道品12〉的記載相呼應:「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CBETA, T02, no. 125, p. 570, b5-12)
  • 由經文中「設我不成無上等正覺,後當由迦葉成等正覺」這句可知,即便佛未出世,迦葉尊者亦能靠自己成道,但因弘法能力不如佛陀般,故為辟支佛。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