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十五日說戒時,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往詣普會講堂。爾時,世尊默然觀察,諸聖眾寂寞不語。是時,阿難白佛言:「ⓑ今日聖眾盡集講堂,唯然,世尊!當與諸比丘說禁戒。」爾時,世尊亦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今正是時,宜說禁戒,初夜欲盡。」爾時,世尊復默不語。
爾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中夜欲竟,眾僧勞頓,唯願世尊以時說戒。」爾時,世尊復默然不語。
是時,阿難須臾復白佛言:「後夜欲盡,唯願世尊以時說戒。」
佛告阿難:「眾中不淨者,故不說戒。今聽上座,使說禁戒。若僧上座不堪任說戒者,聽持律說禁戒。若無持ⓒ律者,其能誦戒通利者,當唱之使說戒。自今ⓓ已後,如來更不說戒。眾中不淨,如來於中說戒,彼人頭破為七分,如彼酬羅果ⓔ無異。」
是時,阿難悲泣交集,ⓕ並作是說:「聖眾今日便為孤窮。如來正法ⓖ去何速ⓗ疾?ⓘ不淨之人出何速疾?」
是時,大目ⓙ乾連便作是念:「此眾中何等毀法之人,在此眾中,乃令如來不說禁戒?」是時,大目[*]乾連入三昧定,遍觀聖眾心中瑕穢。爾時,目連見馬師①、滿宿②二比丘在眾會中,是時目連即從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離此座中。如來見譏,由卿等故,如來不說禁戒。」
爾時,二比丘默然不語。是時,目連復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須住此。」是時,彼比丘默然不對。是時,目連即前捉手將至門外,還取門閉,前白佛言:「不淨比丘[*]已將在外,唯然世尊時說禁戒。」
佛告目連:「止!止!目連!如來更不與比丘說戒。如來所說言不有二,還詣座所。」
是時,目連復白佛言:「今此眾中[*]已生瑕穢,我不堪任行維那③法,唯願世尊更差餘人。」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是時,目連頭面禮世尊足,還就本座。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毘婆尸如來出現世時,聖眾多少?為經幾時,乃生瑕穢?乃至迦葉ⓚ弟子多少?云何說戒?」
佛告阿難:「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世間。爾時,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比丘有百ⓛ千六萬八千聖眾;第二會時十六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彼佛壽八萬四千歲,百歲之中聖眾清淨,彼佛恒以一偈為禁戒:
「『忍辱為第一, 佛說無為最,
不以剃鬚髮, 害他為沙門。』
「是時,彼佛以此一偈,百歲之中而為禁戒,[*]已生瑕穢,便立禁戒。
「復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試詰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亦復三會聖眾,初一會時有十六萬聖眾;第二會時十四萬聖眾;第三會時十萬聖眾。彼佛爾時,八十年中清淨無瑕穢,亦說一偈:
「『若眼見非邪, 慧者護不著,
棄捐於眾惡, 在世為黠慧。』
「爾時,彼佛八十年中說此一偈,後有瑕穢,ⓝ更立禁戒。爾時,[*]試詰佛壽七萬歲。
「於彼劫中,復有佛出現世間,名曰毘舍羅婆,亦三會聖眾,初會之時十萬聖眾,盡是羅漢;第二會時八萬羅漢;第三會時七萬羅漢,諸漏ⓞ已盡。毘舍羅婆如來七十年中無瑕穢。爾時,復以一偈ⓟ半為禁戒:
「『不害亦不非, 奉行於大戒,
於食知止足, 床座亦復然,
執志為專一, 是則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為禁戒,ⓑ後有瑕穢,更立禁戒。毘舍羅婆如來壽七萬歲。
「於此賢劫④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樓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七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六萬阿羅漢。彼佛爾時,六十年中無有瑕穢。彼佛爾時,以二偈以為禁戒。
「『譬如蜂採華, 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 道士遊聚ⓓ落。
不誹謗於人, 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 諦觀正不正。』
「ⓔ六十年中說此二偈,以為禁戒,自此ⓕ已來,以有瑕穢,便立禁戒。彼佛壽六萬歲。
「於此賢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等正覺。爾時,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六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第二會時ⓖ四十萬聖眾,皆是阿羅漢。爾時,彼佛四十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為禁戒:
「『執志莫輕戲, 當學尊寂道,
賢者無愁憂, 常滅志所念。』
「ⓘ四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自此[*]已來,便ⓙ有瑕穢,更立禁戒。彼佛壽四萬歲。
「於此賢劫有佛,名為迦葉,出現世間。爾時,彼佛亦二會聖眾,初會之時四十萬眾;第二會時三十萬眾,皆是阿羅漢。二十年中無有瑕穢,恒以一偈,以為禁戒:
「『一切惡莫作, 當奉行其善,
自淨其志意, 是則諸佛教。』
「ⓚ二十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犯禁之後,[*]更立制限。爾時,迦葉佛壽二萬歲。
「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無有瑕穢,亦以一偈ⓛ為禁戒:
「『護口意清淨, 身行亦清淨,
淨此三行跡, 修行仙人道。』
「ⓜ十二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自今[*]已後眾僧集會,啟白如律:『諸賢!咸聽!今十五日說戒,今僧忍者,眾僧和合。』說禁戒以啟此ⓝ已。設有比丘有所說者,不應說戒,各共默然。若無語者,應為說戒。乃至說戒ⓞ序ⓟ後,復當問:『諸賢,誰不清淨?』如是再三,『誰不清淨?』清淨者,默然持之。然今人壽命極短,盡壽不過百年。是故,阿難!ⓡ善受持之。」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壽命極長,犯律者少,無有瑕穢,然今人民壽命ⓢ為ⓣ短少,不過十ⓤ十,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有遺法住世,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過去諸佛滅度之後,法不久存。」
阿難白佛言:「設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
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迦葉佛滅度後,遺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難!如來弟子為少。ⓥ莫作是觀。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方弟子無數億千。是故,阿難!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
爾時,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圍=闈【宋】
「圍」,宋本作「闈」。 「闈」,大正藏原為「圍」,今依據宋本改作「闈」。
ⓑ 今=爾【聖】
「今」,聖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聖本改作「爾」。
ⓒ 〔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 無+(有)【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並=并【宋】【元】【明】
「並」,宋、元、明三本作「并」。 「并」,大正藏原為「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并」。
ⓖ 去+(一)【聖】
「去」,聖本作「去一」。 大正藏無「一」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疾=駛【聖】
「疾」,聖本作「駛」。 「駛」,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聖本改作「駛」。
ⓘ (使)+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使不」。 大正藏無「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乾=揵【宋】【元】【明】【聖】*
「乾」,宋、元、明、聖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揵」。
ⓚ (如來)+弟【宋】【元】【明】
「弟」,宋、元、明三本作「如來弟」。 大正藏無「如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千=十【明】
「千」,明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為「千」,今依據明本改作「十」。
ⓜ 試=式【元】【明】*
「試」,元、明二本作「式」。 「式」,大正藏原為「試」,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式」。
ⓝ 更=便【宋】*【元】*【明】*
「更」,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一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一偈」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偈」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偈+(半)【聖】
「偈」,聖本作「偈半」。 大正藏無「半」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後有…禁戒〕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後有…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後有…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拘=世【宋】【元】【明】
「拘」,宋、元、明三本作「世」。 「世」,大正藏原為「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世」。
ⓓ 落=如【聖】
「落」,聖本作「如」。 「如」,大正藏原為「落」,今依據聖本改作「如」。
ⓔ 〔六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六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六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四=三【宋】*【元】*【明】*
「四」,宋、元、明三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
ⓗ (而)+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而為」。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四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四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有瑕穢更〕四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瑕穢更」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瑕穢更」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二十…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二十…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十…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以)+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以為」。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十二…禁戒〕十二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十二…禁戒」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十二…禁戒」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序=厚【聖】
「序」,聖本作「厚」。 「厚」,大正藏原為「序」,今依據聖本改作「厚」。
ⓟ 後=行【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 善=當【明】
「善」,明本作「當」。 「當」,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明本改作「當」。
ⓢ (極)+為【聖】
「為」,聖本作「極為」。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極)+短【宋】【元】【明】
「短」,宋、元、明三本作「極短」。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十〕-【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十」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于)+莫【聖】
「莫」,聖本作「于莫」。 大正藏無「于」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馬師: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不同於五比丘的馬師(馬勝、阿濕波誓)尊者。
② 滿宿:比丘名,六群比丘之一,和馬師為目犍連的弟子。目犍連為執杖梵志所害後,此二人亦殺梵志為師報仇。
③ 維那:寺院中掌管各種庶務和雜事的人。又譯為「知事」。
④ 賢劫:宇宙循環過程中之一階段。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階段中之「現在住劫」而言。依佛典所載,現在大劫有成、住、異、滅四劫,其中住劫有千佛等賢聖出世救度眾生,故稱賢劫。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4〉第37經瞻波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大品2〉第20經。
- 《恒水經》。
- 《法海經》。
- 《海八德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卷二十八)
- Cullavagga I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