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馬王品第四十五第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彼城中有婆羅門,名曰摩醯提利,善明外道經術,天文、地術靡不貫練,世間所可周旋之法,悉皆明了。彼婆羅門女,名曰意愛,極為聰朗,顏貌端正,世之希有。

是時,婆羅門經籍有是語:「有二人出世甚為難遇,實不可值。云何為二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轉輪聖王。」「若轉輪聖王出世之時,便有七寶自然嚮應。我今有此女寶,顏貌殊妙,玉女中最第一。如今無有轉輪聖王,又我聞:『真淨王子名曰悉達,出家學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彼若當在家者,便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者,便成佛道。』我今可將此女與彼沙門。」

是時,婆羅門即將此女,至世尊所,前白佛言:「唯願沙門受此玉女。」

佛告婆羅門曰:「止!止!梵志!吾不須此著欲之人。」

時,婆羅門復再三白佛言:「沙門!受此玉女,方比世界,此女無比。」

佛告梵志:「已受汝意,但吾[*]已離家,不復習欲。」

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如來後,執扇扇佛。是時,長老比丘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受此女人,若如來不須者,給我等使令。」

是時,世尊告長老比丘:「汝為愚惑,乃能在如來前吐此惡意。汝云何轉繫意在此女人所?夫為女人有九惡法。云何為九?一者女人臭穢不淨,二者女人惡口,三者女人無反復,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慳嫉,六者女人多喜遊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語,九者女人所言輕舉。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常喜笑啼哭,  現親實不親,
 當求他方便,  汝勿興亂念。」

是時,長老比丘白世尊言:「女人雖有此九弊惡之法,然我今日觀察此女無有瑕疵。」

佛告比丘:「汝今愚人,不信如來神口所說乎?吾今當說。過去久遠婆羅㮈城中有商客名曰普富,將五百商人入海採寶。然彼大海側有羅剎所居之處,恒食噉人民。是時,海中風起吹此船筏,墮彼羅剎部中。是時,羅剎遙見商客來,歡喜無量,即隱羅剎之形,化作女人,端正無比,語諸商人曰:『善來,諸賢!此寶之上,與彼天宮不異,多諸珍寶,數千百種饒諸飯食。又有好女皆無夫主,可與我等共相娛樂。』

「比丘當知,彼商客眾中,其愚惑者,見女人已,便起想著之念。是時,普富商主便作是念:『此大海之中非人所居之處,那得有此女人止住?此必是羅剎,勿足狐疑。』是時,商主語女人言:『止!止!諸妹!我等不貪女色。』

「是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馬王在虛空周旋,作此告敕:『誰欲渡大海之難,我能負度。』比丘當知,當爾之時,彼商主上高樹上,遙見馬王,聞音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往趣馬王所。到已,語馬王曰:『我等五百商人為風所吹,今來墮此極難之處,欲得[*]渡海,唯願[*]渡之。』是時,馬王語彼商人曰:『汝等悉來,吾當[*]渡至海際。』

「是時,普富長者語眾商人曰:『今馬王近在,悉來就彼共[*]渡海難。』

「是時,人眾報曰:『止!止!大主!我等且在此間自相娛樂,所以在閻浮提勤苦者,欲求於快樂之處;珍奇、寶物及於玉女,此間悉備,便可此間五欲自娛樂。後日漸漸合集財貨,當共度難。』

「時,彼大商主告諸人曰:『止!止!愚人!此間無有女人;大海之中云何有人居處?』諸商人報曰:『且止!大主!我等不能捨此而去。』

「是時,普富商主便說偈言:

「『我等墮此難,  無男無女想,
  斯是羅剎種,  漸當食我等。

「『設當汝等不與我共去者,各自將護設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原捨,莫經心意。』

「是時,諸商人與說共別之偈:

「『與我問訊彼,  閻浮親里輩,
  在此而娛樂,  不得時還家。』

「是時,商主復以偈報曰:

「『汝等實遭厄,  惑此不肯歸,
  如此不復久,  盡為鬼所食。』

「說此偈已,便捨而去。往至馬王所,頭面禮足,即乘而去。是時,諸人遙見其主已乘馬王,其中或有喚呼,或復有不稱怨者。

「是時,最大羅剎之主,復向諸羅剎而說此偈:

「『已墮師子口,  出外甚為難,
  何況入我渚,  欲出實為難。』

「是時,羅剎之主,即化作女人之形,極為端正,又以兩手指胸說曰:『設不食汝等,終不為羅剎也。』

「是時,馬王即負商主,度至海岸。泰爾,餘五百商人盡受其困。

「爾時,波羅[*]㮈城中有王名梵摩達,治化人民。是時,羅剎尋從大商主後:『咄!失我夫主!』是時,賈主即還詣家。是時,羅剎化抱男兒,至梵摩達王所,前白王言:『世間極有災怪,盡當滅壞。』王告之曰:『世間有何災怪,盡當滅壞耶?』羅剎白王:『為夫所棄,有我無過於夫主。』是時,梵摩達王見此女人極為殊妙,興起想著,語女人曰:『汝夫主者,乃無人義而捨汝去。』是時,梵摩達王遣人呼其夫曰:『汝實棄此好婦乎?』商主報曰:『此是羅剎,非女人也。』羅剎女復白王言:『此人無夫主之義,今日見棄,復罵我言云是羅剎。』王問之曰:『汝實不用者,吾當攝之。』商主白王:『此是羅剎,隨王聖意。』

「是時,梵摩達王即將此女內著深宮,隨時接納,不令有怨。是時,羅剎非人時取王食噉,唯有骨存,便捨而去。

「比丘!勿作斯觀。爾時商主者,舍利弗比丘是也。爾時羅剎者,今此女人是也。爾時梵摩達王者,今長老比丘是也。是時馬王者,今我身是。爾時五百商人者,今五百比丘是。以此方便,知欲為不淨想,今故興意起於想著乎?」

爾時,彼比丘即禮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受悔,恕其重過,自今已後更不復犯。」

是時,彼比丘受如來教已,即在閑靜之處,剋[已>己]自修,所以族姓子,勤修梵行者,欲得修無上梵行。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五+夾註(此品分屬二分)六字【明】,五=三【麗】

  ????

~Jā. 196. Valāhassa.,[No. 26(136)]

  ????

術=理【宋】【元】【明】

  「術」,宋、元、明三本作「理」。
  「理」,大正藏原為「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理」。

門+(便作是念我等婆羅門)九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嚮=響【宋】【元】【明】

  「嚮」,宋、元、明三本作「響」。
  「響」,大正藏原為「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響」。

妙=特【宋】【元】【明】

  「妙」,宋、元、明三本作「特」。
  「特」,大正藏原為「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特」。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意=音【宋】【元】【明】【聖】

  「意」,宋、元、明、聖四本作「音」。
  「音」,大正藏原為「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音」。

〔轉〕-【聖】

  聖本無「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諸=謂【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比丘〕-【明】

  明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此=斯【明】

  「此」,明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明本改作「斯」。

當=常【聖】

  「當」,聖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聖本改作「常」。

婆=波【明】【聖】

  「婆」,明、聖二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波」。

㮈=奈【宋】*【元】*【明】*

  「㮈」,宋、元、明三本作「奈」。
  「奈」,大正藏原為「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奈」。

側=則【宋】

  「側」,宋本作「則」。
  「則」,大正藏原為「側」,今依據宋本改作「則」。

正=政【聖】

  「正」,聖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政」。

之上=上者【宋】【元】【明】

  「之上」,宋、元、明三本作「上者」。
  「上者」,大正藏原為「之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上者」。

不=無【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無」。
  「無」,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飯=飲【聖】

  「飯」,聖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聖本改作「飲」。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空+(中)【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渡=度【宋】【元】【明】【聖】*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之=一【聖】

  「之」,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之」,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唯=惟【元】【明】

  「唯」,元、明二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惟」。

在+(此)【元】【明】

  「在」,元、明二本作「在此」。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偈言=此偈【宋】【元】【明】

  「偈言」,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此偈」,大正藏原為「偈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偈」。

皆=見【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見」。
  「見」,大正藏原為「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見」。

經心意=以經心【宋】【元】【明】

  「經心意」,宋、元、明三本作「以經心」。
  「以經心」,大正藏原為「經心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經心」。

訊=信【聖】

  「訊」,聖本作「信」。
  「信」,大正藏原為「訊」,今依據聖本改作「信」。

不=大【元】【明】【聖】

  「不」,元、明、聖三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大」。

怨=恐【宋】

  「怨」,宋本作「恐」。
  「恐」,大正藏原為「怨」,今依據宋本改作「恐」。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出外=求出【宋】【元】【明】【聖】

  「出外」,宋、元、明、聖四本作「求出」。
  「求出」,大正藏原為「出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求出」。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指=拍【宋】【元】【明】

  「指」,宋、元、明三本作「拍」。
  「拍」,大正藏原為「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拍」。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泰爾=爾時【宋】【元】【明】

  「泰爾」,宋、元、明三本作「爾時」。
  「爾時」,大正藏原為「泰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時」。

賈=商【明】

  「賈」,明本作「商」。
  「商」,大正藏原為「賈」,今依據明本改作「商」。

何+(極)【宋】

  「何」,宋本作「何極」。
  大正藏無「極」字,今依據宋本補上。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殊=姝【宋】【元】【明】

  「殊」,宋、元、明三本作「姝」。
  「姝」,大正藏原為「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姝」。

人=仁【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仁」。
  「仁」,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仁」。

主=人【宋】【元】【明】

  「主」,宋、元、明三本作「人」。
  「人」,大正藏原為「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商+(客)【宋】【元】【明】

  「商」,宋、元、明三本作「商客」。
  大正藏無「客」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也)【宋】【元】【明】【聖】

  「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是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世尊言=言世尊【聖】

  「世尊言」,聖本作「言世尊」。
  「言世尊」,大正藏原為「世尊言」,今依據聖本改作「言世尊」。

閑=間【明】*

  「閑」,明本作「間」。
  「間」,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明本改作「間」。

[註解]

[] 反復:感恩圖報。

[] 遊行:逛街。

[] 輕舉:舉止浮躁,隨意行事。

[] 羅剎:行走、飛行迅速,食人血肉的惡鬼。

[] 善來:歡迎來人的客套話,意指來得正好。

[] 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

[] 各自將護:各自珍重;各自保護,扶持。

[] 設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原捨,莫經心意:如果我行為、語言、意念曾做錯的事,希望你們都原諒,不要放在心上。

[]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