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第7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為困悴,臥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無比丘往瞻視者,晝夜稱佛名號:「云何世尊獨不見愍?」

是時,如來以天耳聞彼比丘稱怨,喚呼投歸如來。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吾與汝等,悉案行諸房,觀諸住處。」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與比丘僧前後圍繞,諸房間案行。爾時,病比丘遙見世尊來,即欲從座起而不能自轉搖。是時,如來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動轉,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

是時,毘沙門天王知如來所念,從野馬世界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是時,釋提桓因知如來心中所念,即來至佛所。梵天王亦復知如來心中所念,從梵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四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是時,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損不至增乎?」

比丘對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損,極為少賴。」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為所在?何人來相瞻視?」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無人相瞻視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時,頗往問訊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問訊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無有善利於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視病故也。汝今,比丘!勿懷恐懼,當躬供養,令不有乏。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獨步無侶,亦能瞻視一切病人,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救諸疾人。」是時,世尊自除不淨,更與敷坐具。

是時,毘沙門天王及釋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當瞻此病比丘,如來勿復執勞。」

佛告諸天曰:「汝等且止!如來自當知時。如我自憶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薩行,由一鴿故,自投命根,何況今日以成佛道,當捨此比丘乎?終無此處。又釋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毘沙門天王、護世之主亦不相瞻視。」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默然不對。

爾時,如來手執掃篲除去污泥,更施設坐具,復與浣衣裳,三法視之,扶病比丘令坐,淨水沐浴。有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是時,世尊以沐浴比丘已,還坐床上,手自授食。

爾時,世尊見比丘食訖,除去鉢器,告彼比丘曰:「汝今當捨三世之病。所以然者,比丘當知,生有處胎之厄,因生有老。夫為老者,形羸氣竭。因老有病。夫為病者,坐臥呻吟,四百四病一時俱臻。因病有死。夫為死者,形神分離,往趣善惡。設罪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為畜生,為人所使,食以芻草,受苦無量;復於不可稱計無數劫中,作餓鬼形,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針,復以融銅而灌其口,經歷無數劫中得作人身,榜笞拷掠,不可稱計。復於無數劫中得生天上,亦經恩愛合會,又遇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得賢聖道,爾乃離苦。

「今有九種之人,離於苦患。云何為九?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為九。是謂,比丘!如來出現世間,甚為難值,人身難得,生正國中,亦復難遭,與善知識相遇,亦復如是,聞說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時時乃有。比丘當知,如來今日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堪任聞其正法,今不慇勤,後悔無及。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彼比丘聞如來教已,熟視尊顏,即於[*]座上得三明,漏盡意解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離此生、老、病、死。皆是如來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護一切,無量無限不可稱計,身、口、意淨。」

是時,世尊具足說法已,即從[*]座起而去。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今速打,諸有比丘在羅閱城者,盡集普會講堂。」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前白佛言:「比丘已集,唯願世尊宜知是時。」

爾時,世尊往至講堂所,就[*]座而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學道為畏國王、盜賊而出家乎?比丘!信堅固修無上梵行,欲得捨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欲離十二牽連。」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告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師、同一水乳,然各不相瞻視。自今已往,當展轉相瞻視。設病比丘無弟子者,當於眾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離此已,更不見所為之處福勝視病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無異。」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設有供養我,  及過去諸佛,
 施我之福德,  瞻病而無異。」

爾時,世尊說此教已,告阿難曰:「自今已後諸比丘各各相瞻視:若復比丘知而不為者,當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投歸=歸投【聖】

  「投歸」,聖本作「歸投」。
  「歸投」,大正藏原為「投歸」,今依據聖本改作「歸投」。

〔與〕-【聖】

  聖本無「與」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與」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心中)+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心中所」。
  大正藏無「心中」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人=比丘【聖】

  「人」,聖本作「比丘」。
  「比丘」,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聖本改作「比丘」。

人+(也)【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疾=病【宋】【元】【明】

  「疾」,宋、元、明三本作「病」。
  「病」,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病」。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篲=帚【宋】【元】【明】

  「篲」,宋、元、明三本作「帚」。
  「帚」,大正藏原為「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帚」。

視之=之床【宋】【元】【明】

  「視之」,宋、元、明三本作「之床」。
  「之床」,大正藏原為「視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之床」。

有=又【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又」。
  「又」,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爾=是【明】

  「爾」,明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爾」,今依據明本改作「是」。

去=其【宋】【元】【明】

  「去」,宋、元、明三本作「其」。
  「其」,大正藏原為「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其」。

針=鍼【宋】【元】【明】

  「針」,宋、元、明三本作「鍼」。
  「鍼」,大正藏原為「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鍼」。

笞=𢰥【聖】

  「笞」,聖本作「𢰥」。
  「𢰥」,大正藏原為「笞」,今依據聖本改作「𢰥」。

生+(相)【聖】

  「生」,聖本作「生相」。
  大正藏無「相」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勤=懃【聖】

  「勤」,聖本作「懃」。
  「懃」,大正藏原為「勤」,今依據聖本改作「懃」。

椎=搥【宋】【元】【明】,=推【聖】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各+(各)【宋】【元】【明】

  「各」,宋、元、明三本作「各各」。
  大正藏無「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往>往]=後【宋】【元】【明】【聖】

  「[往>往]」,宋、元、明、聖四本作「後」。
  「後」,大正藏原為「[往>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後」。

為=施【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施」。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當)+相【宋】【元】【明】

  「相」,宋、元、明三本作「當相」。
  大正藏無「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護世:四天王居住於須彌山半山腰,各自守護其天下,因此名為護世。

種性人:修學接近向須陀洹,但還未到達的人。??

四等之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揵椎:磬。

普會講堂:大眾集會用的講堂。又譯為「普集講堂」。

差次:排定次序。

[對應經典]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 p.319。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