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優迦羅竹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與汝當說妙法,初善、中善、竟善①,義理深邃,清淨修行梵行,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為一切諸法之本?於是,比丘!凡夫之人不睹賢聖之教,亦不ⓐ掌護如來言教,不親近善知識②,不受善知識言教。彼觀此地如實知之,此是地如ⓑ審是地③;如實是地,亦復是水,亦復是火,亦復是風,四事合以為人,愚者之所娛樂。天自知為天,樂於天中ⓒ天;梵天自知為梵天,大梵自知為大梵,無能出者;光音天還自相知由光音天來;遍淨天自知為遍淨ⓓ天;果實天自知為果實天而不錯亂;阿毘耶陀天自知為阿毘耶陀天;空處天自知為空處天;識處天自知為識處天;不用處天自知為不用處天;有想無想處天自知為有想無想處天;見者自知為見;聞者自知為聞;欲者自知為欲;智者自知為智;一類自知為一類;若干類自知為若干類;悉具足ⓔ自知為悉具足;涅槃自知為涅槃,於中而自娛樂。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說也。
「若聖弟子往覲④聖人,承受其法,與善知識從事,恒親近善知識,觀此地種⑤皆悉分明,ⓕ知所來處,亦不著於地,無有污染之心。水、火、風亦復如是。人、天、梵王、光音、遍淨、果實、阿毘耶陀天、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處,見、聞、念、知,一種、若干種,乃至於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別、善觀察。若彼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盡生死原本,平等解脫,彼能分別地種,ⓖ都不起想ⓗ著。地種、人、天、梵王,乃至有想無想處,亦復如是。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婬、怒、癡之所致也。比丘當知,如來.至真.等正覺善能分別於地,亦不著於地種,不起地種之想。所以然者,皆由ⓘ破愛網之ⓙ所ⓚ致,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皆悉除盡,是故如來成最正覺。」佛說此語ⓜ時,是時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閉塞心意故。
「此經名曰一切諸法之本,我今具足說之。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汝等當念閑居樹下,端意坐禪,思惟妙義。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此是我之教ⓝ誡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掌=寶【宋】【元】【明】
「掌」,宋、元、明三本作「寶」。 「寶」,大正藏原為「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寶」。
ⓑ 〔審是地如〕-【聖】
聖本無「審是地如」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審是地如」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天〕-【聖】
聖本無「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天」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自〕-【聖】
聖本無「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自」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知〕-【聖】
聖本無「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知」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都=睹【聖】
「都」,聖本作「睹」。 「睹」,大正藏原為「都」,今依據聖本改作「睹」。
ⓗ 著=於【聖】
「著」,聖本作「於」。 「於」,大正藏原為「著」,今依據聖本改作「於」。
ⓘ 破+(壞)【宋】【元】【明】
「破」,宋、元、明三本作「破壞」。 大正藏無「壞」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所=不【聖】
「所」,聖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聖本改作「不」。
ⓚ 致+(也)【宋】【元】【明】
「致」,宋、元、明三本作「致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生)+老【宋】【元】【明】【聖】
「老」,宋、元、明、聖四本作「生老」。 大正藏無「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誡=戒【聖】*
「誡」,聖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聖本改作「戒」。
[註解]
① 初善、中善、竟善:開頭、中間、結尾都是善的。
② 善知識:字面的意思是「好的朋友」,在佛教中特指能幫助眾生捨惡修善的人。
③ 此是地如審是地:這是地大,如同所知道的是地大。???
④ 覲:拜望、省候尊者或長輩。
⑤ 地種:四大之一,指事物的堅固性。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說:「至於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所以然者,皆由壞婬、怒、癡之所致也。」和《金剛經》所言「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的般若智慧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