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成就九法。云何為九?強顏①、耐辱②、貪心、慳著③、心念不捨離④、健忘、少睡⑤、隱匿ⓐ婬ⓑ泆⑥、ⓒ亦無返復⑦為九。是謂,比丘!為成就此九法。惡比丘亦復成就九法。云何為九?於是,惡比丘強顏、耐辱、貪ⓓ心、慳著、健忘、少睡、[*]婬泆ⓔ靜匿、亦無返復、念不捨離為九。
「云何惡比丘強顏?於是,惡比丘不應求者而求之,違沙門之行。如是比丘名為強顏。
「[*]云何惡比丘耐辱?於是,惡比丘在諸賢善比丘所,自稱歎說,毀呰他人。如是比丘名為耐辱。
「云何比丘生貪心?於是,比丘見他財物皆生貪心,此名為貪也。
「云何比丘慳著?於是,比丘所得衣鉢不與人共,恒自藏舉⑧。如是名為慳著。
「云何比丘健忘?於是,惡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論說國事兵戰之法。如是惡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惡比丘少於睡眠?於是,惡比丘所應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惡比丘少於睡眠。
「云何惡比丘匿處[*]淫[*]泆?於是,惡比丘所為隱匿,不向人說。『我今ⓕ行ⓖ婬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隱匿淫[*]泆。
「云何惡比丘ⓘ無返復?於是,惡比丘無恭敬之心,不奉事師長、尊敬ⓙ貴重之人。如是惡比丘無有返復。
「若惡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捨離者,終不成道果。是故,比丘!諸惡之法ⓚ念當捨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泆=妷【宋】*
「泆」,宋本作「妷」。 「妷」,大正藏原為「泆」,今依據宋本改作「妷」。
ⓒ 亦無=無有【宋】【元】【明】
「亦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無有」,大正藏原為「亦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有」。
ⓓ 心=食【聖】
「心」,聖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為「心」,今依據聖本改作「食」。
ⓔ 靜=隱【宋】【元】【明】
「靜」,宋、元、明三本作「隱」。 「隱」,大正藏原為「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隱」。
ⓕ 行婬=所行【宋】【元】【明】
「行婬」,宋、元、明三本作「所行」。 「所行」,大正藏原為「行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行」。
ⓖ 〔婬〕-【聖】
聖本無「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婬」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所+(為)【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為」。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無+(有)【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念當=當念【明】
「念當」,明本作「當念」。 「當念」,大正藏原為「念當」,今依據明本改作「當念」。
[註解]
① 強顏:厚臉皮。
② 耐辱:能夠忍受羞辱,在這裡特指沒有羞恥心。
③ 慳著:吝嗇、執著財物。
④ 心念不捨離:不想解脫;執著而放不下。
⑤ 少睡:睡得少,在這裡特指心思太亂而失眠。
⑥ 隱匿婬泆:偷雞摸狗;偷偷摸摸地縱慾。
⑦ 無返復:不知感恩。
⑧ 藏舉:收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有一些描述是以正面的詞彙來描述負面的行為,有反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