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是時,釋提桓因從三十三天沒,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間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異,想念非一。天帝當知,昔我無數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眾生之類,意何所趣向?為求何願?』從彼劫至今日,不見一人心共同者。釋提桓因當知,世間眾生起顛倒[*]之想,無常計常[*]之想,無樂計樂[*]之想,無我有我[*]之想,不淨有淨[*]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惡有福想,福有惡想,以此方便,知眾生之類,其根難量,性行各異。
「若當眾生盡同一想,無若干想者,ⓒ九眾生居處,則ⓓ不可知,亦難分別九眾生居,神識所止亦復難明,亦復不知有八大地獄,畜生所趣亦復難知。不別有地獄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貴,不知有阿須倫所趣之道,亦復不知三十三天。設當盡共同一心者,當如光音天。以眾生若干種,想念亦若干種。是故,知有[*]九眾生居處、九神所止處,知有八大地獄、三惡道,至三十三天,亦復如是。以此方便,知眾ⓔ生類,其性不同,所行各異。」
是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所說甚為奇雅:『眾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黃、白、黑、長、短不均。』又且,世尊!諸天事ⓕ猥①,欲還天上。」
佛告釋提桓因曰:「宜知是時。」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 繫縛.法之本
病.供養.槃特 梵行.若干想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
[校勘]
ⓐ ~A. IX. 24. Satta.
???
ⓑ 想=相【聖】
「想」,聖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聖本改作「相」。
ⓒ 九=七【聖】*
「九」,聖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為「九」,今依據聖本改作「七」。
ⓓ 〔不〕-【聖】
聖本無「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不」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生+(之)【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之」。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煩)+猥【宋】【元】【明】
「猥」,宋、元、明三本作「煩猥」。 大正藏無「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猥:眾多。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以其眾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黃、白、黑、長、短不均」,和《雜阿含經》卷十第267經:「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CBETA, T02, no. 99, p. 69, c21-23) 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