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第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世時>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九眾生居處,是眾生所居之處。云何為九?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所謂天及人也;或有眾生,若干種身一想,所謂梵迦夷天最初出現也;或有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或有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或有眾生無量空,所謂空處天也;或有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或有眾生不用處,[*]所謂不用處天也;或有眾生有想無想,有想無想處天也;諸所生之處名為九也。是謂,比丘!九眾生居處,群萌之類,曾居、已居、當居。是故,比丘!當求方便,離此九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四十=三十九【聖】*

  「四十」,聖本作「三十九」。
  「三十九」,大正藏原為「四十」,今依據聖本改作「三十九」。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十三字-【聖】

  ????

四+(九法初)【明】,四=二【聖】

  ????

~A. IX. 24. Sattāvāsa.

  ???

梵迦夷天~Brahmakāyikā.

  ???

光音天~Ābhassarā.

  ???

遍淨天~Subhakinhā.

  ???

〔所謂〕-【宋】*【元】*【明】*,所謂=處【聖】

  ????

識+(處)【聖】

  「識」,聖本作「識處」。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想+(處)【宋】【元】【明】

  「想」,宋、元、明三本作「想處」。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九眾生居處:九種眾生樂於居住的地方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 (2) 色界的初禪天(例如梵天初生時若干身、一想) (3) 色界的二禪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 (4) 色界的三禪天(例如遍淨天一身、一想) (5) 色界的四禪天(例如無想天無想、無所覺知) (6) 無色界的空入處天 (7) 無色界的識入處天 (8) 無色界的無所有入處天 (9) 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入處天。詳見《長阿含經》卷八第5經眾集經。至於欲界的三惡道,並非眾生樂於居住的地方,因此不在九眾生居中。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最初出現也:梵迦夷天在剛形成時,大梵天以為梵天眾都是自己所生,梵天眾也都以為自己是大梵天所生,想法完全一致,因此是「一想」。時間久了之後,梵天眾開始有不同的心想。因此「若干種身一想」只適用於梵迦夷天最初出現的時候。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遍淨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此天淨光周遍,故名遍淨天。

空處天: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無量空處」。

識處天: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不用處天: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處」、「無所有入處」。

有想無想處天:沒有一般粗重的想陰,但想陰仍未真正斷盡的定境,是世間最深的定境。猶如油已經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來了,但表面還是黏著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處已幾乎沒有想陰,但又不能說斷盡想陰。是無色界天的最高層次。又譯為「非想非非想入處」。

群萌:群生;眾生。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若干身、若干想

通俗上說眾生有身、心。從五陰來看,身即色陰,心即受想行識陰。

本經所說的身、想,其實就是指身、心,以「想」代表心。

「九眾生居」為欲界的人及天、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無色天)等九種眾生樂於居住的地方:

  1. 欲界的人及天──若干身、若干想:身形不同,心想也不同。就像人們各自有各自的長相、各自的想法。
  2. 色界的初禪天──例如梵天初生時若干身、一想:梵天眾的身形有差異,例如大梵天身形最大、最莊嚴,梵輔天(大梵天的大臣)身形次之,梵眾天(一般天眾)身形一般。在梵天剛形成時,大梵天以為梵天眾都是自己所生,梵天眾也都以為自己是大梵天所生,想法完全一致,因此是「一想」。時間久了之後,梵天眾才開始有不同的心想。
  3. 色界的二禪天──例如光音天一身、若干想:光音天眾的身形都一樣莊嚴,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心想。
  4. 色界的三禪天──例如遍淨天一身、一想:遍淨天眾的身形都一樣莊嚴,心想則都單純是三禪的快樂,沒有其他的想法,因此是「一想」。
  5. 色界的四禪天──例如無想天有色,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眾有身體,但無想、無所覺知。(本經缺少四禪天的例子。)

無色界的眾生沒有可觀察到的身體,只有心識,因此身形的區別在無色界沒有意義,就只區分其心識的四種不同的層次了。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