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以失神足,阿闍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而供養之。是時,眾多比丘聞提婆達[*]兜以失神足,又為阿闍世所供養,共相將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白佛言:「提婆達[*]兜者極大威力,今為阿闍世王所供養,日遣五百釜食。」

爾時,世尊聞此語已,告諸比丘:「汝等莫興此意,貪提婆達[*]兜比丘利養;彼愚人由此利養自當滅亡。所以然者,於是,比丘!提婆達兜所以出家學者,不果其願。

「比丘當知,猶如有人出其村落,手執利斧,往詣大樹,先意所望,欲望大樹,及其到樹,持枝葉還。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貪著利養,由此利養,向他自譽,毀呰他人,比丘所行宜,則不果其願。彼由此利養故,不求方便、起勇猛心,如彼人求寶不得,為智者所棄。

「設有比丘得利養已,亦不自譽,復不毀他人;或時復向他人自稱說:『我是持戒之人,彼是犯戒之士。』比丘所願者而不果獲,如人捨根,持枝還家,智者見已:『此人雖持枝還家,然不識根。』此中比丘亦復如是,以得利養,奉持戒律,并修梵行,好修三昧。彼以此三昧心向他自譽:『我今得定,餘人無定。』比丘所應行法亦不果獲。猶如有人其求實木,往至大樹,望其實,捨其枝葉,取其根持還。智者見已,便作是說:『此人別其根。』今此比丘亦復如是,興起利養,奉持戒律,亦不自譽,復非毀他人,修行三昧,亦復如是,漸行智慧。夫智慧者,於此法中最為第一。提婆達[*]兜比丘於此法中竟不獲智慧、三昧,亦復不具戒律之法。」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彼提婆達[*]兜者,云何不解戒律之法?彼有神德成就諸行,有此智慧。云何不解戒律之法?有智慧則有三昧,有三昧則有戒律。」

世尊告曰:「智慧最上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

「由禪得神足,  至上不究竟,
 不獲無為際,  還墮五欲中。
 智慧最為上,  無憂無所慮,
 久畢獲等見,  斷於生死有。

「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提婆達[*]兜不解戒律之法,亦復不解智慧、三昧之行。汝等比丘,莫如提婆達[*]兜貪著利養。勿貪著利養夫利養者,墮人惡處,不至善趣。若著利養,便習邪見,離於正見;習於邪治,離於正治;習於邪語,離於正語;習於邪業,離於正業;習於邪命,離於正命;習邪方便,離正方便;習於邪念,離於正念;習於邪定,離於正定。是故,比丘!勿起利養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養之心,求方便而滅之。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當說此微妙之法,六十餘比丘捨除法服,習白衣行;復有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M. 29. Saropama.

  ???

提婆達兜~Devadatta.

  ???

兜=多【宋】*【元】*【明】*

  「兜」,宋、元、明三本作「多」。
  「多」,大正藏原為「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多」。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枝〕-【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還+(家時智者見問之曰汝今竟不得其實方持葉還)十九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宜=儀【元】【明】

  「宜」,元、明二本作「儀」。
  「儀」,大正藏原為「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儀」。

(更)+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更不」。
  大正藏無「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寶=實【宋】【元】【明】

  「寶」,宋、元、明三本作「實」。
  「實」,大正藏原為「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實」。

其求=求其【宋】【元】【明】

  「其求」,宋、元、明三本作「求其」。
  「求其」,大正藏原為「其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求其」。

最為=為最【宋】【元】【明】

  「最為」,宋、元、明三本作「為最」。
  「為最」,大正藏原為「最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最」。

久=究【宋】【元】【明】

  「久」,宋、元、明三本作「究」。
  「究」,大正藏原為「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究」。

人=入【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若=以【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於)+邪【宋】【元】【明】

  「邪」,宋、元、明三本作「於邪」。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於)+正【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於正」。
  大正藏無「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勿=若【宋】【元】【明】

  「勿」,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為「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註解]

毀呰:毀謗;非議。

實木:樹幹中央堅實的心材。

世俗常數:世間的法則、規律。

漏盡意解:斷盡煩惱而心得解脫。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3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