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八關齋法一者不殺生,二者ⓓ不與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①、香華塗身。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優波離②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阿ⓖ羅漢,持心不移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發願迴向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③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此ⓗ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之ⓚ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
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
「過去世時,有王名寶岳,以法治化,無有阿曲④,領此閻浮提ⓜ境界。爾時,有佛名曰寶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出現於世。彼王有女名曰ⓟ牟尼,顏貌殊特,面如桃華色,皆由前世供養諸佛之所致也。爾時,彼佛亦復三會,聲聞初ⓠ會之時一億六萬八千之眾,第二之會一億六萬之眾,第三之會一億三萬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是時,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之法:『諸比丘!當念坐禪,勿有懈怠;復求方便,誦習經戒。』彼佛侍者名曰滿願,多聞第一,如我今日阿難比丘多聞最勝。時,彼滿願比丘白寶藏佛言:『諸有比丘諸根闇鈍,亦不精進ⓡ於禪定法ⓢ,又不誦習,今日世尊欲安此人著何聚中?』寶藏佛告曰:『設有比丘諸根闇鈍,不堪任行禪法者,當修三上人法業。云何為三?所謂坐禪、誦經、佐助ⓣ眾事⑤。』如是彼佛與諸弟子說如此微妙之法。
「爾時,有長老比丘,亦不堪任修行禪法。時,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年衰長大,亦不能修其禪法,今當求願行勸助之法。』是時,彼長老比丘入野馬城中,求燭火、麻油,日來供養寶藏如來,使明不斷。
「是時,王女牟尼見此長老比丘里巷乞求,即問彼比丘曰:『比丘!今日為何所求?』比丘報曰:『聖ⓤ女當知,我年衰邁,不堪行禪法,故求乞脂油,用供養佛,續尊光明。』是時,彼女聞佛名號,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彼長老比丘曰:『汝今,比丘!勿在餘處乞求,我自相供給,麻油燈炷盡相惠施。』
「是時,長老比丘受彼女施,日來取油供養寶藏如來,持此功德福業,施與無上正真之道,口自演說:『年既衰大,又復鈍根,無有智慧得行禪法,持此功德之業,所生之處莫墮惡趣,使將來ⓥ世值遇聖尊,如今寶藏如來無異;亦遇聖眾如今聖眾而無有異;說法亦當如今無異。』是時,寶藏如來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即時便笑,口出五色光,而告之曰:『汝今,比丘!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時,長老比丘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心堅固,意不退轉,顏色特ⓦ勝,不與常同。
「時,彼牟尼女人見彼比丘顏色殊常ⓧ,即前問曰:『比丘!今日顏色極為殊妙,不與常同,得何意故?』比丘報曰:『王女當知,向者,如來以甘露見灌。』牟尼女問曰:『云何如來以甘露見灌?』比丘報曰:『我為寶藏如來所授決⑥,言將來無數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心牢固,意不退轉。如是,王女!為彼如來之所授決也。』王女問曰:『彼佛頗授我決乎?』長老比丘報曰:『我亦不知為授汝莂不?』
「是時,王女聞比丘語ⓨ已,即乘羽寶ⓩ之車,往至寶藏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王女白佛言:『我今是Ⓐ檀越施主,所須脂油恒相供給,然今世尊授彼比丘決,獨不見授莂。』寶藏如來告曰:『發心求願,其福難量,何況以財惠施乎?』牟尼女報曰:『設當如來不授我莂者,當自斷其命根。』寶藏如來報曰:『夫處女人之身,求作轉輪聖王者,終不獲也;求作帝釋者,亦不可獲也;求作梵天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魔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如來者,亦不可得也。』女曰:『我定不能得成無上道乎?』寶藏佛報曰:『能也。牟尼女,成無上正真道也。然王女當知,將來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識,彼佛當授汝決。』
「是時,王女白彼佛言:『受者清淨,施主穢濁乎⑦?』寶藏佛告曰:『吾今所說者,心意清淨,發願牢固。』是時,王女語已,即從座起,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
「優波離當知,無數阿僧祇劫,燈光佛乃出現於世,治在鉢頭摩大國,與大比丘眾十六萬八千眾俱,國主Ⓑ、人民悉來承事。是時,彼國有王名提波延那,以法治化,領此閻浮境界。是時,彼王請佛及比丘僧而飯食之。是時,燈光如來清旦著衣持鉢,將諸比丘眾入城。
「爾時,有梵志子名曰彌佉Ⓒ,顏貌Ⓓ端正Ⓔ,眾中獨出,像如梵天,通諸經藏,靡不貫練,諸書咒術,皆悉明了,天文地理,靡不了知。是時,彼梵志遙見燈光佛來,顏貌殊特,世之奇異,諸根寂定,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見已,便發喜豫之意,善心生焉:『書籍所載,如來出現,甚為難遇。時時乃出,猶如優曇Ⓕ鉢⑧華時乃出Ⓖ耳。我今當往試之。』是時,梵志手執五華往至世尊所,復作是念:『其有三十二相者,名曰成佛。』即以五莖Ⓗ華散如來上,又求三十二相,唯見三十相,而不見二相,即興狐疑:『今觀世尊不見廣長舌及陰馬藏。』即時說此偈:
「『聞有三十二, 大人之相貌,
今不見二相, 相好為具不?
頗有陰馬藏, 貞潔不婬乎?
豈有廣長舌, 舐耳覆面乎?
為我現其相, 斷諸狐疑結,
陰馬及舌相, 唯願欲見之。』
「是時,燈光佛即入三昧定,使彼梵志見其二相。是時,燈光佛復出廣長舌,左右舐耳Ⓘ放大光明,還從頂上入。是時,梵志見如來有三十二相具足,見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並Ⓙ作是說:『唯願世尊當見觀察,我今持五華奉上如來,又持此身供養聖尊。』發此誓願時,彼五華在空中化成寶臺,極為殊妙,四柱四門。彼時,見交露臺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發此誓願:『使我將來之世作佛,當如燈光佛,弟子翼從,悉皆Ⓚ如是。』
「是時,燈光佛Ⓛ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時便笑。諸Ⓜ佛世尊常法:若授決時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無復光明,還從頂上入。設如來授決之時,光從頂上入;設授辟支佛決時,光從口出還入口Ⓝ中;若授聲聞莂者,光從肩上入;若授生天之決者,是時光明從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時光明從兩脅入;若授生餓鬼決者,是時光明從腋入;若授生畜生決者,光明從膝入;若授生地獄決者,是時光明從腳底入。
「是時,梵志見光從頂上入,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布髮在地,並作是說:『設如來不授我決者,即於此處自斷壞,不成諸根。』是時,燈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還起,將來之世,當成作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時,摩納⑨聞佛授決已,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即於彼處,得遍現三昧,踊在虛空,去地七仞Ⓞ,叉手向燈光如來。
「汝優波離莫作異觀,爾時寶藏如來時長老比丘,豈是異人乎?爾時燈光如來是也。爾時王女牟尼,今我Ⓟ是也。時寶藏如來立我名號字釋迦文,我今以此因緣故,說此八關齋法,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彼女人Ⓠ作是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如是,優波離!當作是學。」
爾時,優波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VIII. 41. Saṃkhitta.
ⓑ 八關齋法~Atthaṅ asamannāgata uposatha.
ⓒ 「喜」,宋、元、明三本作「而」。
ⓓ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不得犯」。
ⓔ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 大正藏在「時」字之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此」,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 「善」,宋本作「惡」。
ⓙ 「齋」,大正藏原為「齊」,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齋」。
ⓚ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言」,宋、元、明三本作「言也」。
ⓜ 宋、元、明三本無「提」字。
ⓝ 「明」,明本作「名」。
ⓞ 宋、元、明三本無「士」字。
ⓟ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 「聲聞初」,宋、元、明三本作「初聲聞」。
ⓡ 「進」,宋、元、明三本作「勤」。
ⓢ 「法」,宋、元、明三本作「之法」。
ⓣ 「助」,大正藏原為「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助」。
ⓤ 「聖」,宋、元、明三本作「聖王」。
ⓥ 大正藏在「來」字之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特」,宋、元、明三本作「常」。
ⓧ 「色殊常」,宋、元、明三本作「貌殊特」。
ⓨ 「語」,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 「寶」,元、明二本作「葆」。
Ⓐ 「是」,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 「主」,宋、元、明三本作「王」。
Ⓒ 「佉」,大正藏原為「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及磧砂藏改作「佉」。
Ⓓ 「貌」,宋、元、明三本作「色」。
Ⓔ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大正藏無「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出」,宋、元、明三本作「有」。
Ⓗ 「莖」,大正藏原為「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莖」。
Ⓘ 「耳」,宋本作「面」。
Ⓙ 「並」,大正藏原為「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並」。
Ⓚ 「悉皆」,宋、元、明三本作「皆悉」。
Ⓛ 大正藏無「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口」,大正藏原為「耳」,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口」。
Ⓞ 「仞」,大正藏原為「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仞」。
Ⓟ 「今我」,大正藏原為「我今」,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今我」。
Ⓠ 「人」,宋、元、明三本作「復」。
Ⓡ 宋、元、明三本無「願」字。
[註解]
① 倡伎樂:唱歌、跳舞。
② 優波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奉持戒律,無所觸犯」第一。又譯為「優婆離」。
③ 八難:見佛聞法的八個障難,又稱八無暇。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鬱單越,新作北拘盧洲。生於此處者,樂報殊勝,而總無苦故。壽命至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外道修行這多生此處,障於見佛聞法。六、聾盲瘖啞。七、世智辨聰。雖然聰利,但耽習於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
④ 阿曲:偏袒包庇或誣陷冤枉。
⑤ 佐助眾事:護持三寶的各種事務。
⑥ 授決:即「授記」,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作「記莂」、「記別」。
⑦ 受者清淨,施主穢濁乎:難道受施的人(寶藏佛)是清淨的,布施的人(王女牟尼)就骯髒不堪嗎?
⑧ 優曇鉢: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⑨ 摩納:「青年」的音譯。又譯為「摩那婆」。
[對應經典]
- 《賢愚經》卷三〈貧女難陀品 20〉。
- 參考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8〈布薩品5〉第41經。
[讀經拾得]
-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齋戒
本經闡述在家人持八關齋戒的核心法要,這也是為何在家人也能證果的基礎。
佛陀指出持「八關齋戒」的核心:一日一夜效法阿羅漢,如阿羅漢的心行而持八戒:
- 不殺生
- 不偷盜
- 不淫欲
- 不妄語
- 不飲酒
- 不非時食
- 不塗香、不歌舞觀聽
- 不坐臥高廣大床
持八關齋戒的功德相當大,縱使沒有解脫也能往生殊勝的天界,或在後世得到善果。
志在解脫的同學們務必要找個齋日持八關齋戒,由持八關齋戒、善護根門的清淨,而能「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慧得解脫」。
- 六齋日
本經記載要「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持八關齋戒,這是指每半月的第八、十四、十五天,因此農曆一個月即有六天持八關齋戒,稱為六齋日。
- 以有漏福報發願迴向無漏功德
經中說布施世間一切功德不及一念慈心,而即使慈心其功德也不及一念之間於世間起不可樂想而發願解脫。
解脫的智慧是真正無漏的福報,同樣的道理,王女所做布施,如果沒有迴向發願解脫,那麼這些布施即使有無量福業,卻都是有漏的,所以佛陀說「雖獲其福,福不足言」。
經中釋迦摩尼佛挖苦自己前世身為王女時,如果能以清淨的發心來轉起這些布施善業,那麼那一世的布施善業,便能成為證無上菩提的深厚助緣,少走很多冤枉路。
迴向功德發願解脫的目的,就是將我們布施、持戒、慈心等等有漏的福報轉化成為成就無漏福報的助緣(資糧),經中佛陀所說的迴向文,正是在說明這件事。
- 「寶藏佛為什麼沒為王女牟尼授記,也沒讓他發誓願?」
王女牟尼找上寶藏佛的動機,是希望寶藏佛為他「授記」。然而佛只授記確定的事,被授記者必須已有相當的福慧或極深厚的因緣,使得未來世因緣不管如何變化,被授記者必定能達到所授記的成就,這樣佛才會授記。王女牟尼此時只懂布施,恐怕不具備修行的其他要件,何時成就還有許多變數,或許因此寶藏佛只要他等未來佛授記。
雖然「授記」尚不具足因緣,王女牟尼主動地「誓願」以布施的功德迴向成道才是關鍵,才能啟動成道的因緣。可惜王女牟尼只顧著要寶藏佛為他授記,寶藏佛不授記,他就心有不甘地對寶藏佛說:「難道你就清淨、我就骯髒不堪嗎?」此時寶藏佛又提示:「心意清淨,發願牢固」,王女牟尼沒聽懂就離席了,沒有學到要先發願。因此不是寶藏佛沒教王女發誓願,而是王女程度太差而沒聽懂。
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後回顧道:「若彼女人作是誓願,即於彼劫成其所願也」,王女牟尼如果當時懂得以布施的功德誓願成道,早就成佛了。
- 諸佛的因緣
燈光(燃燈)佛授記彌佉(超術)梵志的記載,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一〈善知識品 20〉第3經,相關人物在各生的關係如下所示:
寶藏佛 ── 長老比丘 ── 王女牟尼【麻油燈炷無限供應】 ↓ ↓ 燈光(燃燈)佛 ── 彌佉(超術)梵志 ── 善味婆羅門女【賣五莖華】 ↓ ↓ 釋迦牟尼佛 ── 瞿夷(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