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尊者阿那律遊在四佛所居之處。

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於此正法中而得長養;諸聲聞[*]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阿那律復作是念:「八大人念此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鬧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是時,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五百比丘遊化,轉至舍衛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

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  汝今起狐疑。
 戒勝於聞者,  於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持戒勝多聞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於無餘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

「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於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於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

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VIII. 30. Anuruddha.,[No. 26(74). No.46]

  ????

阿那律~Anuruddha.

  ???

〔之〕-【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事如何=時【宋】【元】【明】【聖】

  「事如何」,宋、元、明、聖四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事如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時」。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今我=我今【聖】

  「今我」,聖本作「我今」。
  「我今」,大正藏原為「今我」,今依據聖本改作「我今」。

我=又我世尊【宋】【元】【明】【聖】

  「我」,宋、元、明、聖四本作「又我世尊」。
  「又我世尊」,大正藏原為「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又我世尊」。

於=與【元】

  「於」,元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於」,今依據元本改作「與」。

酥=蘇【聖】*

  「酥」,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當+(念)【宋】【元】【明】

  「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念」。
  大正藏無「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令=今【宋】【元】【明】【聖】

  「令」,宋、元、明、聖四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今」。

[註解]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陀」。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將:率領。讀音同「匠」。

三十二相:古印度相術認為最有福報的人的三十二個形體相貌特徵,相傳有這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可成為轉輪聖王,出家可成佛。

八十種好:佛的形象上所具有的八十個微細、不易立刻辨識的美好形貌特徵。

無能見頂:莫測高深;仰之彌高。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有成就的人都想什麼?

本經提到以下八種念頭是有成就的人的想法:

  1. 知足(非無厭)
  2. 少欲(非為多欲)
  3. 閑居(非在憒鬧)
  4. 持戒(非犯戒)
  5. 三昧(非亂)
  6. 智慧(非愚)
  7. 多聞(非少聞)
  8. 精進(非懈怠)

相當的《中阿含經》、《阿那律八念經》、和南傳經文和本經所載不太一樣,沒有持戒、多聞這兩項,而是正念、不戲(論)。佛陀在阿那律尊者的七念外,強調「不戲論」作為第八念,並且進一步表示依此而證得各種禪定乃至涅槃。

幾部對應經典的用詞對照如下:

《中阿含經》大人八念 南傳《中部尼柯耶》大丈夫之尋 《增壹阿含經》八大人念
無欲(非有欲) 少欲(不是強欲) 少欲(非為多欲)
知足(非無厭) 知足(不是不知足) 知足(非無厭)
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 獨居(不是喜歡眾居) 閑居(非在憒鬧)
精勤(非懈怠) 活力已被發動(不是懈怠) 精進(非懈怠)
正念(非邪念) 念已現前(不是念已忘失) 持戒(非犯戒)
定意(非亂意) 得定(不是未得定) 三昧(非亂)
智慧(非愚癡) 有慧(不是劣慧) 智慧(非愚)
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樂於無虛妄(不是樂於虛妄) 多聞(非少聞)
  • 有同學問:「阿那律尊者程度應該很好,靠著自己想到的大人七念其中定意、智慧等應該能成道,為什麼佛陀要教他第八念?」

一種趣味的解讀是佛陀知道阿那律尊者想著這些,因此叫他不要想太多而要趕緊精進用功,以實證禪定乃至涅槃。因此在本經中說「精進」最重要。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2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