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天地大動有八因緣。云何為八?比丘當知,此閻浮里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過去諸佛世尊舍利盡在彼間。比丘當知,或有是時,大風正動,火亦復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是謂第一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從兜術天降神來下,在母胎中,是時地亦大動,是謂第二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降神出母胎時,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三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菩薩出家學道,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四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若如來入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五因緣使地大動。

「復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隨意欲行無數變化,或分身為百千之數,復還為一,飛行虛空,石壁皆過,自由,觀地無地想,了悉空無,是時地為大動,是謂第六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諸天有大神足,神德無量,從彼命終還生彼間,由宿福行,具足諸德,捨本天形,得作帝釋、若梵天王。時地為大動,是謂第七因緣地為大動。

「復次,若眾生命終福盡,是時諸國王不樂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飢儉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時天地大動,是謂第八因緣使地大動。如是,比丘!有八因緣使天地大動。」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VIII. 70. Bhumicāla.,[No. 26(36)].

「亦復」,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聖本作「已亦」。

兜術~Tusitā.

大正藏無「是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在隨」,宋、元、明三本作「由」。

「踊」,元本作「涌」。

「想」,宋、元、明三本作「相」。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踊沒:躍出、沉沒。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記載地震成因的第一種:「大風正動,火亦復動;火已動,水便動;水已動,地便動」,從現代地球科學來看,有合理的對應現象: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分別代表堅固性、濕潤性、溫熱性、移動性,是古代印度人認為物質的四種特性。固體中的地大特別明顯,液體中的水大特別明顯,熱能即火大,動能即風大。

人們是居住在露出海面的地殼上,而地下有地下水層,支撐著地表,因此超抽地下水的地方就會地層下陷。更大範圍來看,地殼的底部是岩漿,大陸板塊在岩漿上的緩慢漂移,造就了火山、地震等現象。再大範圍來看,整個地球是在太空的空間中,由萬有引力支配其運動。這樣的關係類似於本經相當的《中阿含經》卷九〈未曾有法品 4〉第36經所說:「此地止水上,水止風上,風依於空。」(至於本經的版本:「此閻浮里地[……],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則較難解讀。)

佛經中的「風大」指移動性、動能。地球在宇宙中的轉動及其動能,是板塊漂移的根本原因,即地震成因中的「大風正動」。

板塊漂移的磨擦同時將動能轉換為熱能,即「火亦復動」,融化了岩石成為岩漿,板塊於是能在岩漿上移動,造成了地震,這個過程當中地下水層也常參與而產生交互作用,都算是「水已動,地便動」。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2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