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鹿野苑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波呵羅阿須倫①及牟提輪天子,非時②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如來問阿須倫曰:「汝等甚樂大海中乎?」
阿須倫白佛言:「實樂,非為不樂。」
世尊告曰:「大海之中有何奇特之法,汝等見已,於中娛樂?」
阿須倫白佛言:「大海之中有八未曾有ⓝ之法,諸阿須倫娛樂其中。云何為八?於是,大海之中極深且廣,是謂初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有此神德,四大江河,一一河者將從五百以投大海,便失ⓞ本名字,是謂第二ⓟ之法也。
「復次,大海皆同一味,是謂第三[*]之法也。
「復次,大海以時潮ⓠ賀③,不失時節,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鬼神所居,有形之類無不在大海中者,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皆容極大之形,百ⓡ由旬ⓢ形,乃至七千由旬形,亦不逼迮,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出若干種珍寶,ⓣ硨璩、瑪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
「復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須彌山,四寶所成,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諸阿須倫娛樂其中。」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如來法中有何奇特,使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佛告阿須倫曰:「有八未曾有[*]之法,使諸比丘娛樂其中。云何為八?又我法中戒律具足,無放逸行,是謂初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極深且廣。
「復次,我法中有四種姓,於我法中作沙門,不錄前名,更作餘字,猶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無餘名,是ⓨ謂第二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施設禁戒,ⓩ相Ⓐ隨亦不越敘Ⓑ④,是謂第三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謂賢聖八品道Ⓒ味,是謂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復次,我法中種種法充滿其中,所謂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真直行,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諸神居其中,是謂Ⓔ第五未曾有之法。
「復次,我法中有種種珍寶。所謂念覺意寶、法覺意寶、精進覺意寶、喜覺意寶、猗覺意寶、定覺意寶、護覺意寶,是謂第六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如彼大海出種種珍寶。
「復次,我法中諸有眾Ⓕ生類,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然我法中無有增減,如彼大海,諸河投之無有增減,是謂第七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
「復次,我法中有金剛三昧,有滅盡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種種三昧不可稱計,諸比丘見已娛樂,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謂第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見已,娛樂其中。於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諸比Ⓖ丘ⓐ甚自娛樂。」
是時,阿須倫白世尊曰:「如來法中使有一未曾有法者,勝彼海中八未曾有[*]之法,百倍、千倍不可為比,所謂賢聖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說斯言。」
爾時,世尊ⓒ暫與說法,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以見彼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說之。
爾時,阿須倫便作是念:「應有五諦,今世尊但說四諦,與諸天說五諦。」是時,天子即於座上得法眼淨,ⓖ阿須倫白世尊言:「善哉!世尊!快說斯言,今欲還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時。」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復道而去。
時,天子語阿須倫曰:「汝今所念極為不善,云:『如來與諸天說五諦,與我說四諦。』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終無二言,諸佛終不捨眾生,說法亦無懈倦,說法亦復無盡,亦復不選擇人與說法,平等心而說ⓗ法,有四諦,苦、[*]習、盡、道。汝今莫作是念,ⓘ而呰如來言有五諦。」
是時,阿須倫報曰:「我今所造不善,自當懺悔!要當至如來所ⓙ便問此義。」
爾時,阿須倫及天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七=六【聖】[>*]
「七」,聖本作「六」。 「六」,大正藏原為「七」,今依據聖本改作「六」。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聖】
????
ⓓ 第四十二之二=分之餘【聖】
「第四十二之二」,聖本作「分之餘」。 「分之餘」,大正藏原為「第四十二之二」,今依據聖本改作「分之餘」。
ⓔ 之=二餘【宋】【元】
「之」,宋、元二本作「二餘」。 「二餘」,大正藏原為「之」,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二餘」。
ⓕ 那=匿【元】【明】【聖】*
「那」,元、明、聖三本作「匿」。 「匿」,大正藏原為「那」,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匿」。
ⓖ 佛+(言)【宋】【元】【明】【聖】
「佛」,宋、元、明、聖四本作「佛言」。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旨=指【元】【明】
「旨」,元、明二本作「指」。 「指」,大正藏原為「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指」。
ⓘ 義=儀【聖】
「義」,聖本作「儀」。 「儀」,大正藏原為「義」,今依據聖本改作「儀」。
ⓙ 優=憂【聖】*
「優」,聖本作「憂」。 「憂」,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聖本改作「憂」。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優=憂【宋】【元】【明】【聖】
「優」,宋、元、明、聖四本作「憂」。 「憂」,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憂」。
ⓜ 佛=弗【宋】【元】【明】【聖】
「佛」,宋、元、明、聖四本作「弗」。 「弗」,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弗」。
ⓝ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 彼=波波【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波波」。 「波波」,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波」。
ⓠ 觀=睹【宋】【元】【明】【聖】
「觀」,宋、元、明、聖四本作「睹」。 「睹」,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睹」。
ⓡ 獨=猶【宋】【元】【明】【聖】
「獨」,宋、元、明、聖四本作「猶」。 「猶」,大正藏原為「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猶」。
ⓢ 遇=遙【宋】【元】【明】【聖】
「遇」,宋、元、明、聖四本作「遙」。 「遙」,大正藏原為「遇」,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遙」。
ⓣ 問=聞【宋】【元】【明】
「問」,宋、元、明三本作「聞」。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 耑=湍【宋】【元】【明】【聖】
「耑」,宋、元、明、聖四本作「湍」。 「湍」,大正藏原為「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湍」。
ⓥ 胝=般【宋】,=波【元】【明】
????
ⓦ 比=輩【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輩」。 「輩」,大正藏原為「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輩」。
ⓧ 〔三〕-【聖】
聖本無「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解=詳【宋】【元】【明】【聖】
「解」,宋、元、明、聖四本作「詳」。 「詳」,大正藏原為「解」,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詳」。
ⓩ 三=二【宋】【元】【明】【聖】
「三」,宋、元、明、聖四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二」。
Ⓐ 〔爾〕-【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爾」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槃+(然後)【宋】【元】【明】
「槃」,宋、元、明三本作「槃然後」。 大正藏無「然後」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後=而【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
Ⓔ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變振=反震【宋】【元】【明】
「變振」,宋、元、明三本作「反震」。 「反震」,大正藏原為「變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震」。
Ⓖ 死=盡【宋】
「死」,宋本作「盡」。 「盡」,大正藏原為「死」,今依據宋本改作「盡」。
ⓐ 卿僕=經心【宋】【元】【明】
「卿僕」,宋、元、明三本作「經心」。 「經心」,大正藏原為「卿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經心」。
ⓑ (者)+稱【宋】【元】【明】【聖】*
「稱」,宋、元、明、聖四本作「者稱」。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已〕-【宋】【元】【明】,=以【聖】
????
ⓓ 向=稱【宋】【元】【明】【聖】
「向」,宋、元、明、聖四本作「稱」。 「稱」,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稱」。
ⓔ 誡=戒【宋】【元】【明】【聖】
「誡」,宋、元、明、聖四本作「戒」。 「戒」,大正藏原為「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戒」。
ⓕ ~A. VIII. 19. Asurinda.,[No. 26(35)]
????
ⓖ 〔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波呵羅阿須倫~Pahārāda asurinda.,波=婆【宋】【元】【明】【聖】
????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本=大【聖】
「本」,聖本作「大」。 「大」,大正藏原為「本」,今依據聖本改作「大」。
ⓟ 之法也=未曾有法【宋】*【元】*【明】*【聖】
「之法也」,宋、元、明、聖四本作「未曾有法」。 「未曾有法」,大正藏原為「之法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未曾有法」。
ⓠ 「潮」,大正藏原為「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潮」。
ⓡ 由旬~Yojana.
???
ⓢ 形+(千由旬形)【宋】【元】【明】
「形」,宋、元、明三本作「形千由旬形」。 大正藏無「千由旬形」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硨璩瑪瑙=車璩馬璁【聖】
「硨璩瑪瑙」,聖本作「車璩馬璁」。 「車璩馬璁」,大正藏原為「硨璩瑪瑙」,今依據聖本改作「車璩馬璁」。
ⓤ 琥=虎【聖】
「琥」,聖本作「虎」。 「虎」,大正藏原為「琥」,今依據聖本改作「虎」。
ⓥ 白=曰【元】
「白」,元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本改作「曰」。
ⓦ 尊+(曰)【聖】
「尊」,聖本作「尊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大)+海【宋】【元】【明】
「海」,宋、元、明三本作「大海」。 大正藏無「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謂=名【宋】【元】【明】
「謂」,宋、元、明三本作「名」。 「名」,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 相隨=隨其教戒【宋】【元】【明】
「相隨」,宋、元、明三本作「隨其教戒」。 「隨其教戒」,大正藏原為「相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隨其教戒」。
Ⓐ 隨+(其教式)【聖】
「隨」,聖本作「隨其教式」。 大正藏無「其教式」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敘」,聖本作「緒」。
Ⓒ 味+(是也)【宋】【元】【明】【聖】
「味」,宋、元、明、聖四本作「味是也」。 大正藏無「是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意+(止四意)【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意止四意」。 大正藏無「止四意」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第〕-【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第」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生+(之)【宋】【元】【明】
「生」,宋、元、明三本作「生之」。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丘+(於其中)【宋】【元】【明】
「丘」,宋、元、明三本作「丘於其中」。 大正藏無「於其中」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甚〕-【磧砂】
磧砂本無「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甚」字,今依據磧砂本刪去。
ⓑ 哉+(善哉)【宋】【元】【明】
「哉」,宋、元、明三本作「哉善哉」。 大正藏無「善哉」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暫=漸【宋】【元】【明】
「暫」,宋、元、明三本作「漸」。 「漸」,大正藏原為「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漸」。
ⓓ 時+(世尊)【宋】【元】【明】【聖】
「時」,宋、元、明、聖四本作「時世尊」。 大正藏無「世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 (時)+阿【宋】【元】【明】【聖】
「阿」,宋、元、明、聖四本作「時阿」。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法〕-【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而呰=勿咎【宋】【元】【明】
「而呰」,宋、元、明三本作「勿咎」。 「勿咎」,大正藏原為「而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勿咎」。
ⓙ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註解]
① 阿須倫:即「阿修羅」,六道眾生之一,喜愛戰鬥,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② 非時:特指「非人之時」,天人拜訪人間的時段,特指「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③ 以時潮賀:形容按著時間的漲潮,猶如定時朝拜祝賀。
④ 越敘:不按次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比丘們「於法娛樂其中」,對於修行有高度興趣,能安住於佛法,像阿修羅於海中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