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語迦葉曰:「汝今年ⓑ已朽邁,無少壯[*]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
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①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於禪退轉,不復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為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捨服為白衣②,使諸ⓓ聖賢無復威神,四部之眾③漸漸減少;聖眾ⓔ已減少,如來神寺復當毀壞;如來神寺[*]已ⓕ毀壞故,經法復當ⓖ凋落。是時,眾生無復精光④,ⓗ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眾生命終已,皆墮三惡趣。猶如今日眾生之類,為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為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涅槃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⑤;亦ⓚ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長者請ⓜ其衣食;亦復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為藥⑥,但著餘藥草,極甘美者;或於其中貪著財貨,吝惜房舍,恒共鬥諍。爾時,檀越⑦施主篤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
「又迦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復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
「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捨八種道⑧及七種[*]之法⑨,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在眾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檀越施主ⓡ飯彼比丘眾,猶獲其福,況復今日而不得其福乎!
「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其有遏絕聖人言教者,便為墮邊際。是故,今日囑累汝經法,無令脫失。」
是時,大迦葉及阿難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經法付授二人,不囑累餘人乎?又復如來眾中,神通ⓤ第一不可稱計,然不囑累?」
世尊告迦葉曰:「我於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復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亦復有此二人受持經法,如今迦葉、阿難比丘之比,極為殊妙。所以然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⑩。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由此因緣,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眾。又阿難比丘云何得勝過去侍者?過去時諸佛侍者,聞他所說,然後乃解。然今日阿難比丘,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不復語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緣,阿難比丘勝過去時諸佛侍者。是故,迦葉!阿難!吾今付授汝、囑累汝此法寶,無令缺減。」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一切行無常, 起者必有滅,
無生則無死, 此滅ⓧ最為樂。」
是時,大迦葉及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校勘]
ⓐ 語=告【宋】【元】【明】
「語」,宋、元、明三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 已=以【宋】【聖】
「已」,宋、聖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以」。
ⓒ (亦)+當【聖】
「當」,聖本作「亦當」。 大正藏無「亦」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聖賢=賢聖【宋】【元】【明】
「聖賢」,宋、元、明三本作「賢聖」。 「賢聖」,大正藏原為「聖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賢聖」。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毀壞故=壞【宋】【元】【明】
「毀壞故」,宋、元、明三本作「壞」。 「壞」,大正藏原為「毀壞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壞」。
ⓖ 凋=彫【聖】
「凋」,聖本作「彫」。 「彫」,大正藏原為「凋」,今依據聖本改作「彫」。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友=祐【宋】【元】【明】
「友」,宋、元、明三本作「祐」。 「祐」,大正藏原為「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祐」。
ⓙ 〔般〕-【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般」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無=不【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受」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受)+其【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受其」。 大正藏無「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剃+(除)【宋】【元】【明】
「剃」,宋、元、明三本作「剃除」。 大正藏無「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停=保【宋】【元】【明】,=亭【聖】
????
ⓠ 後=彼【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雖)+飯【宋】【元】【明】
「飯」,宋、元、明三本作「雖飯」。 大正藏無「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老=耆【聖】
「老」,聖本作「耆」。 「耆」,大正藏原為「老」,今依據聖本改作「耆」。
ⓣ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第一=弟子【宋】【元】【明】
「第一」,宋、元、明三本作「弟子」。 「弟子」,大正藏原為「第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弟子」。
ⓥ 不復語=意須是不須【宋】【元】【明】
「不復語」,宋、元、明三本作「意須是不須」。 「意須是不須」,大正藏原為「不復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意須是不須」。
ⓦ 偈言=此偈【宋】【元】【明】
「偈言」,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此偈」,大正藏原為「偈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偈」。
ⓧ 最為=為最【宋】【元】【明】
「最為」,宋、元、明三本作「為最」。 「為最」,大正藏原為「最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最」。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納衣:撿拾被丟棄的衣物,清洗後縫製成的衣服。又譯作「糞掃衣」。穿糞掃衣而不穿施主布施的衣服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② 捨服為白衣:由出家的僧人身份捨戒還俗為在家人。
③ 四部之眾: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又譯為「四眾」。
④ 眾生無復精光:眾生精神萎靡、面色枯黃。
⑤ 頭陀之法: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又譯為「十二頭陀」。
⑥ 大小便為藥:大小便指已被丟棄的藥渣滓。「大小便為藥」為撿拾被丟棄的藥渣滓再煎煮之後服用當藥。亦可稱為「腐爛葉」。
⑦ 檀越:為音譯,義譯為「施主」,施與僧眾衣食等的人。
⑧ 八種道:即「八正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方便、(7)正念、(8)正定。
⑨ 七種之法:即「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
⑩ 法存則存,法沒則沒:佛法存在時有頭陀行者,佛法滅亡後則無頭陀行者。???
[對應經典]
- 參考《雜阿含經》卷四十一第1141經。
- 參考《別譯雜阿含經》卷六第116經。
- 參考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迦葉相應16〉第5經老經。
- 參考《增壹阿含經》卷五〈壹入道品 12〉第6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