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七處之善,又察四法,於此現法之中名為上人。云何,比丘!觀七處之善?於是,比丘!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盡於世間以慈心遍滿其中。悲、喜、護心,空,無相、願,亦復如是。諸根具足,飲食自量,恒自覺悟。如是,比丘!觀七處。
「云何,比丘!察四處之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除去愁憂,身意止,外復觀身ⓒ身意止;內外觀身身意止。內自觀痛痛意止;外自觀痛痛意止;內外觀痛痛意止。內觀心心意止;外觀心心意止;內外觀心心意止,除去愁憂,無復苦患。內觀法法意止;外觀法法意止,內外觀法法意止。如是,比丘!觀四法之善。
「若復,比丘!ⓓ如是七處善及察四法,於此現法中ⓔ為上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辦七處之善及觀四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S. 22. 57. Sattaṭṭhāna.
???
ⓑ 〔二方〕-【聖】
聖本無「二方」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方」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身〕-【聖】
聖本無「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身」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能)+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能如」。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名)+為【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名為」。 大正藏無「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觀七處之善」是指修行四無量心及三三昧,「察四處之法」即修行四念處。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44經和第745經則分別提到可以從四無量心或空入處定入手,修行四念處,完成七覺支。
本經的「七處善」和《雜阿含經》卷二第42經的「七處善」(熟練於了知五陰及其集、滅、道、味、患、離等七處)雖然文字相近,但沒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