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莫畏品第四十一第2經

聞如是:

一時,尊者那伽波羅鹿野城中。

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昔與尊者那伽婆羅少小舊款。是時,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婆羅門報曰:「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無有懈怠;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妓術,無事不閑;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年向百歲,捨我去世;近三日[*]已來,二婦復死,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復家中有八窖珍寶,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不可稱計。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無復愁憂,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故作是說:『於樂之中,最為快樂!』」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

梵志對曰:「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亦復隨時布施,作諸功德,祠祀諸天,供養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咒術,亦能瞻視星宿,亦復能和合藥草,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然復不能濟彼命根。」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藥草諸咒術,  衣被飲食具,
 雖施而無益,  猶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  精進持梵行,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使無此苦惱之患?」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恩愛無明本,  興諸苦惱患,
 彼滅而無餘,  便無復有苦。」

是時,彼梵志正聞語已,即時便說此偈:

「雖老不極老,  所行如弟子,
 願聽出家學,  使得離此災。」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使出家學,又告之曰:「汝今,比丘!當觀此身從頭至足,此髮、毛、爪、齒為從何來?形體、皮肉、骨髓、腸胃悉從何來?設從此去,當至何所?是故,比丘!勿多憂念世間苦惱,又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  不久成法眼,
 無常行如電,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觀毛孔,  生者滅者原
 無常行如電,  施心向涅槃。」

是時,彼長老比丘受如是言教,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業。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是時,有天是彼比丘舊知識,見彼比丘成阿羅漢已,便往至那伽[*]婆羅所,在虛空中而說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閑靜處,
 得道心無著,  除諸原惡本。」

是時,彼天復以天華散尊者上,即於空中沒不現。

爾時,彼比丘及天聞尊者那伽[*]婆羅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那=阿【聖】

  「那」,聖本作「阿」。
  「阿」,大正藏原為「那」,今依據聖本改作「阿」。

〔鹿〕-【聖】

  聖本無「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鹿」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婆=波【宋】*【元】*【明】*

  「婆」,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於=所【宋】【元】【明】

  「於」,宋、元、明三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為「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妓=伎【宋】,=技【元】【明】

  ????

閑=開【聖】

  「閑」,聖本作「開」。
  「開」,大正藏原為「閑」,今依據聖本改作「開」。

政=正【宋】【元】【明】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正〕-【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正」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財=時【宋】

  「財」,宋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財」,今依據宋本改作「時」。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彼梵…語=梵志聞是說【宋】【元】【明】

  「彼梵…語」,宋、元、明三本作「梵志聞是說」。
  「梵志聞是說」,大正藏原為「彼梵…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梵志聞是說」。

學+(道)【明】

  「學」,明本作「學道」。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爪=圿【聖】

  「爪」,聖本作「圿」。
  「圿」,大正藏原為「爪」,今依據聖本改作「圿」。

肉=膚【宋】【元】【明】,=肉【聖】

  ????

去=法【聖】

  「去」,聖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去」,今依據聖本改作「法」。

業=義【宋】【元】【明】

  「業」,宋、元、明三本作「義」。
  「義」,大正藏原為「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義」。

〔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以=已【宋】【元】【明】【聖】

  「以」,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復)+現【宋】【元】【明】

  「現」,宋、元、明三本作「復現」。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天〕-【聖】

  聖本無「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天」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註解]

那伽波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曉了星宿,預知吉凶」第一。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少小舊款:小時候即認識的老朋友。又譯為「少小舊好」。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作使人:供差遣的僕人。

自娛樂: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又譯為「具足住」、「成就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進入後住於」。

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應該觀察這身體(小至)毛孔(等等成分,例如都是不淨的),來求得證悟四聖諦的方法。

無常行如電,不遇此大幸:所有由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有如電般忽然生滅,難得非常幸運地遇上(出家的機緣)。

一一觀毛孔,生者滅者原:一一觀察這身體(小至)毛孔(等等成分,例如都是不淨的),生起是滅去的原因(凡是因緣生起的就會因緣而滅)。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