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種[*]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云何為七種人?所謂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護,五者行,六者行,七者行無願是謂七種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田。所以然者,其有眾生行此七法者,於現法中獲其果報。」

爾時,阿難白世尊言:「何以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乃說此七事乎?」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雖供養須陀洹乃至佛,不現得報;然供養此七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加勇猛成辦七法。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想=相【宋】【元】【明】【聖】

  「想」,宋、元、明、聖四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相」。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七〕-【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空:即「空三昧」,觀五陰無常、本空,而入的定境。空三昧與無相三昧、無願(無作)三昧合稱為三三昧,詳見《雜阿含經》卷三第80經。

無想:即「無相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無願:即「無願三昧」,觀貪瞋癡相斷,沒有任何願求、造作,而入的定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如何今生即獲得善報?

本經所說的七種法,包含四無量心及三三昧。

行這七種法的修行人能在今生即獲得善報,而且供養行這七種法的修行人,也能在今生即獲得供養的善報。

  • 為什麼行這七種法能在今生即獲得善報?

就「定」與「慧」的不同特性來看,「定」能讓心量擴展到「大我」,能影響世間、較偏向入世,「慧」則能顯示「無我」,看破而能解脫世間、較偏向出世。

舉例來說,證得解脫智慧的阿羅漢如果還沒證到高級的定境,則不見得有世間的神通,要靠多修定才能成就世間的神通。

四無量心的定力是是色界的程度,三三昧的定力是無色界的程度,都是相當高級的定力,對世間的影響力自然特別大,或許因此而能讓人獲得現世的善報。

而修這七種法的佛教聖者,定慧兼具,而更能讓供養他們的人獲得供養的現世善報。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0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