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聲聞中第一比丘,豪族富貴,天性柔和,所謂釋王比丘是。乞食無厭足,教化無窮,所謂婆提婆羅比丘是。氣力強盛,無所畏難,亦是[*]婆提婆羅比丘是。音響清徹,聲至梵天,所謂羅婆那婆提比丘是。身體香潔,熏乎四方,鴦迦闍比丘是。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莊嚴服飾,行步顧影,所謂迦持利比丘是。諸王敬待,群臣所宗,所謂月光比丘是。天人所奉,恒朝侍省,所謂輸提比丘是。以捨人形,像天之貌,亦是輸提比丘。諸天師導,旨授正法,所謂天比丘是。自憶宿命無數劫事,所謂菓衣比丘是。」

 釋王.婆提波  羅婆.鴦迦闍
 阿難.迦.月光  輸提.天.婆醯

[校勘]

〔乞〕-【聖】

  聖本無「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乞」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婆提婆羅」,宋、元、明三本作「婆提波羅」。*

「響」,聖本作「嚮」。

熏乎=動于【宋】【元】【明】

  「熏乎」,宋、元、明三本作「動于」。
  「動于」,大正藏原為「熏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動于」。

阿難~Ānanda.

顧=願【元】

  「顧」,元本作「願」。
  「願」,大正藏原為「顧」,今依據元本改作「願」。

待=侍【聖】

  「待」,聖本作「侍」。
  「侍」,大正藏原為「待」,今依據聖本改作「侍」。

宗=崇【聖】

  「宗」,聖本作「崇」。
  「崇」,大正藏原為「宗」,今依據聖本改作「崇」。

旨授=指授【宋】【元】【明】

  「旨授」,宋、元、明三本作「指授」。
  「指授」,大正藏原為「旨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指授」。

[註解]

釋王:比丘名,是佛陀俗家的堂弟,佛陀出家後曾為迦毘羅越國的國王,在佛陀回迦毘羅越國時和五百人一同出家。又譯為「跋提釋迦王」、「婆提唎迦」。

婆提婆羅:比丘名,因為體質關係要常常吃飯,佛陀允許他常常吃飯,他還不滿足,三個月沒拜訪佛。後來在阿難尊者提醒下,向佛懺悔,精進修行,證阿羅漢。佛陀形容他是出家人中食量第一的人,詳見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7經。又譯為「跋提婆羅」,義譯為「吉護」。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