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波羅㮈鹿野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憍慢、無明。何以故?昔者過去久遠世時,有辟支佛名善目,顏貌端政,面如桃華色,視[贍>瞻]審諦,口作優鉢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善目辟支佛到時,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漸漸至大長者家,在門外默然而立。是時,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立,端[*]政無雙,顏貌殊特,世之希有,口作[*]優鉢華香,體作[*]栴檀香,便起欲心,向彼比丘所,便作是說:『汝今端政,面如桃華色,世之希有!我今雖處女人,亦復端[*]政,可共合會。然我家中饒多珍寶,資財無量;然作沙門,甚為不易。』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著眼色,又復口中作[*]優鉢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著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不淨。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眼、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淨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恒盛臭處,諸虫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淨。大妹!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便無欲想。』

「是時,長者女便懷恐懼,即前禮辟支佛足,白辟支佛言:『自今已去,改過修善,更不興欲想。唯願受悔過,如是再三修行。』

「辟支佛報曰:『止!止!大妹!此非汝咎,是我宿罪,受此形故,使人見起欲情意。當熟觀眼,此眼非我,我亦非彼有;亦非我造,亦非彼為,乃從無有中而生,已有便自壞敗;亦非往世、今世、後世,皆由合會因緣。所謂合會因緣者,緣是有是,此起則起,此無則無,此滅則滅。[*]眼、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皆悉空寂。是故,大妹!莫著眼色,以不著色,便至安隱之處,無復情欲。如是,大妹!當作是學。』

「爾時,辟支佛與彼女人,說四非常之法已,昇在虛空,現十八變,還歸所止。

「爾時,彼女人觀眼、耳、鼻、舌、身、意了無所有,便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法。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得四等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比丘當知,若思惟無常想,廣布無常想,盡斷欲、色、無色愛,憍慢、無明皆悉除盡。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㮈=奈【宋】【元】【明】【聖】*

  「㮈」,宋、元、明、聖四本作「奈」。
  「奈」,大正藏原為「㮈」,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奈」。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政=正【宋】*【元】*【明】*【聖】

  「政」,宋、元、明、聖四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正」。

優=憂【聖】*

  「優」,聖本作「憂」。
  「憂」,大正藏原為「優」,今依據聖本改作「憂」。

身=體【宋】【元】【明】【聖】

  「身」,宋、元、明、聖四本作「體」。
  「體」,大正藏原為「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體」。

栴=旃【聖】*

  「栴」,聖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為「栴」,今依據聖本改作「旃」。

(蓮)+華【宋】【元】【明】

  「華」,宋、元、明三本作「蓮華」。
  大正藏無「蓮」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體=身【宋】【元】【明】

  「體」,宋、元、明三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為「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身」。

起=興【宋】【元】【明】

  「起」,宋、元、明三本作「興」。
  「興」,大正藏原為「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興」。

政=正【宋】【元】【明】【聖】*

  「政」,宋、元、明、聖四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正」。

多珍=財多【聖】

  「多珍」,聖本作「財多」。
  「財多」,大正藏原為「多珍」,今依據聖本改作「財多」。

漏+(淨亦漏)【宋】【元】【明】【聖】

  「漏」,宋、元、明、聖四本作「漏淨亦漏」。
  大正藏無「淨亦漏」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磨=摩【宋】【元】

  「磨」,宋、元二本作「摩」。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摩」。

(便)+自【宋】【元】【明】

  「自」,宋、元、明三本作「便自」。
  大正藏無「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舌=口【宋】【元】【明】

  「舌」,宋、元、明三本作「口」。
  「口」,大正藏原為「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口」。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四非常之法:從不淨、苦、空、無我四個層面觀察身體的無常,而能除去欲望執著。參見《賢愚經》卷十三〈優波鞠提品 60〉。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8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