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①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見此ⓗ靈鷲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卿等當知,過去久遠世時,此山更有異名。汝等復見此ⓙ廣普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當知,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見ⓚ白善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不與今同。汝等頗見此ⓛ負重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汝等頗見此ⓜ仙人掘山乎?」
諸比丘對曰:「唯然,見之。」
「此山過去久遠,亦同此名,更無異名。所以然者,此仙人山,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羅漢、諸仙人所居之處;又ⓝ辟支佛亦在中遊戲。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有辟支佛,名ⓞ阿利吒、ⓟ婆利吒,審諦ⓠ重辟支佛、ⓡ善觀辟支佛、究竟辟支佛、聰明辟支佛、無垢辟支佛、帝奢念觀辟支佛,無ⓢ滅、無形、勝、最勝、ⓣ極大、[*]極雷電光明辟支佛。此,比丘!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居此仙人山中。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普敕世間,當淨佛土,卻後二歲,如來當出現於世。』
「ⓤ是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而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 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 恒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 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 終無空缺時。』
「是時,諸辟支佛即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所以然者,世無二佛之號,故取滅度耳。一商客中終無二ⓦ導師,一國之中亦無二王,一佛境界無二尊號。所以然者,過去久遠,此羅閱城中有王名喜益,彼恒念地獄苦痛,亦念餓鬼、畜生之痛。爾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恒憶地獄、ⓧ畜生、餓鬼之苦痛,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惡道中。今宜盡捨國王正位、妻子、僕從,以信堅固,出家學道。』
「爾時,大王喜益,厭此酸苦,即捨王位,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在空閑之處,而自剋已,觀五盛陰,觀了無常。所謂此色,此色ⓨ習,此色盡,痛、想、行、識,亦復如是,皆悉無常。當觀此五盛陰時,諸可[*]習法,盡是滅法;觀此法已,然後成辟支佛道。
「是時,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便說此偈:
「『我憶地獄苦, 畜生五道中,
捨之今學道, 獨逝而無憂。』
「是時,此辟支佛在彼仙人山中。比丘當知,以此方便,知此山中恒有神通菩薩、得道真人、學仙道者而居其中,是故名曰仙人之山,更無異名。若如來不出現於世時,此仙人山中諸天恒來恭敬。所以然者,斯山中純是真人,無有雜錯者。若彌勒佛降神世時,此諸山名各各別異,此仙人山更無異名。此賢劫之中,此山名亦不異。汝等,比丘!當親近此山,承事恭敬,便當增益諸Ⓐ功德。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 第三十二=三十一【聖】
「第三十二」,聖本作「三十一」。 「三十一」,大正藏原為「第三十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三十一」。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東晉…譯〕-【聖】
????
ⓓ 第三十八之二=分之餘【聖】
「第三十八之二」,聖本作「分之餘」。 「分之餘」,大正藏原為「第三十八之二」,今依據聖本改作「分之餘」。
ⓔ 二=餘【宋】【元】
「二」,宋、元二本作「餘」。 「餘」,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餘」。
ⓕ ~M. 116. Isigili.
???
ⓖ 羅閱城~Rājagaha.
???
ⓗ 靈鷲山~Gijjhakūṭa.
???
ⓘ 卿等=汝等【聖】
「卿等」,聖本作「汝等」。 「汝等」,大正藏原為「卿等」,今依據聖本改作「汝等」。
ⓙ 廣普山~Vepulla.
???
ⓚ 白善~Paṇḍava.,善=墡【元】【明】
????
ⓛ 負重~Vebhāra.
???
ⓜ 仙人掘~Isigili.,掘=窟【宋】【元】【明】
????
ⓝ 辟支佛~Paccekabuddha.
???
ⓞ 阿利吒~Ariṭṭha.
???
ⓟ 婆利吒~Upariṭṭha.
???
ⓠ 重=童【宋】【元】【明】
「重」,宋、元、明三本作「童」。 「童」,大正藏原為「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童」。
ⓡ 善觀~Sudassana.
???
ⓢ 滅=減【宋】【元】【明】
「滅」,宋、元、明三本作「減」。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 極=漿【元】【明】*,=將【聖】
????
ⓤ 是+(時)【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導=道【聖】
「導」,聖本作「道」。 「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聖本改作「道」。
ⓧ 畜生餓鬼=餓鬼畜生【聖】
「畜生餓鬼」,聖本作「餓鬼畜生」。 「餓鬼畜生」,大正藏原為「畜生餓鬼」,今依據聖本改作「餓鬼畜生」。
ⓨ 習=集【元】【明】【聖】*
「習」,元、明、聖三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集」。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善)+功【宋】【元】【明】
「功」,宋、元、明三本作「善功」。 大正藏無「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諸〕-【聖】
聖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註解]
①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對應經典]
- 南傳《中部尼柯耶》〈不斷品2〉第116經仙吞經。
- Mahāvastu, p.357。 ⇒ 梵本《大事》
[讀經拾得]
- 佛和辟支佛有何不同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見到了真理、體驗了涅槃,他們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佛陀經過累世的勤修,福德最為圓滿,因此能無師自悟而又廣傳佛法、收弟子建立僧團,並讓弟子能聽聞佛法後證阿羅漢印證真理;辟支佛也經由多生的修行而能無師自悟,但不廣弘佛法、建立僧團,頂多在乞食時隨緣問答。
- 世無二佛之號
本經提到「世無二佛之號」,是說一個大千世界在同一個時期,只會有一位佛出世,畢竟「佛」的原始定義就是在無佛時代自悟佛法又弘揚佛法的聖者。如果有一位佛出世了,其他覺悟的人要不就是聽從佛的教法(聲聞)而悟道,要不就是在沒有佛法的地方自己證悟(獨覺),但沒有將證悟方法廣泛流傳。
常有人問:「那麼為什麼其他經典提到別的世界的諸佛呢?」依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州品 1〉:「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CBETA, T01, no. 1, p. 114, c5-8) 一個佛剎(佛國;佛土)的範圍,也就是一位佛教化的範圍,包括一個大千世界。在這大千世界之外才會有其他尊佛,也因此其他經典中提到承事其他尊佛的大菩薩通常不是在地球土生土長的地球人,而是在他方世界修行,發心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遠遠看顧釋迦牟尼佛弟子的大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