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細滑更樂入。云何為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謂六入。凡夫之人,若眼見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捨離;彼[*]以見色,極起愛著,流轉生死,無有解時。六情亦復如是,起染著想,意不能捨離,由是流轉,無有解時。

「若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不起染著,無有污心,即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復如是,不起染污心,分別此六情無常、苦、空、非身之法。當思惟此時,便獲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若阿羅漢。猶如有人極飢,欲修治穀麥,治令淨而取食之,除去飢渴。賢聖弟子亦復如是,於此六情,思惟惡露不淨,即成道跡,入無餘涅槃界。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滅此六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校勘]

「舌」,宋、元、明三本作「口」。

宋、元、明三本無「想」字。

「揚」,宋、元、明三本作「颺」。

「惡」,大正藏原為「污」,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惡」。

「二」,聖本作「一」。

聖本在「二」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更樂:即「觸」的另譯,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舉例而言,眼根、光線、眼識,三者接觸而生「眼觸」,依著眼觸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運作。

六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舊譯,因為依根、識而有情,由結果而稱為「六情」。

揚:風吹。

成道跡:成就道業,完成修行。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六根接觸六境時染著,就是輪迴;六根接觸六境時不起染著,了知是無常、苦、空、非我,則是賢聖。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