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①,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②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行ⓖ不具足③?」
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接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
「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
「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
「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④,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⑤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此六人⑥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VII. 47. Methunā.
???
ⓑ 祇=所【宋】【元】
「祇」,宋、元二本作「所」。 「所」,大正藏原為「祇」,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所」。
ⓒ 修得=得修【宋】【元】【明】
「修得」,宋、元、明三本作「得修」。 「得修」,大正藏原為「修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得修」。
ⓓ 全=令【聖】
「全」,聖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全」,今依據聖本改作「令」。
ⓔ 〔根〕-【聖】
聖本無「根」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根」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全其意…缺漏〕十六字-【聖】
聖本無「全其意…缺漏」六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全其意…缺漏」六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大正藏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接=戢【宋】【元】【明】,=藏【聖】
????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加=迦【聖】*
「加」,聖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聖本改作「迦」。
ⓚ 全=令【聖】*
「全」,聖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全」,今依據聖本改作「令」。
ⓛ 〔與〕-【聖】
聖本無「與」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與」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憶=億【聖】
「憶」,聖本作「億」。 「億」,大正藏原為「憶」,今依據聖本改作「億」。
ⓝ (與)+女【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與女」。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綴=惙【聖】
「綴」,聖本作「惙」。 「惙」,大正藏原為「綴」,今依據聖本改作「惙」。
ⓟ 綴=縛【宋】【元】【明】【聖】
「綴」,宋、元、明、聖四本作「縛」。 「縛」,大正藏原為「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縛」。
[註解]
① 得全眼根:得以是眼根完美的狀態。眼根沒有漏,所以譬喻眼根是完整、完美的。
② 俱會:會合,在這裡特指眼貪著色、耳貪著聲、鼻貪著香、舌貪著味、身貪著觸、意貪著法。
③ 何等之人漏,行不具足:怎樣的人是有煩惱的人,梵行是不圓滿的?漏即煩惱,一般人由眼、耳等感官,時常流漏煩惱而不停止,所以以漏譬喻煩惱。
④ 屏閑之處:指無人獨處。
⑤ 繫綴:繫著;心繫而執著。
⑥ 此六人:指本經經文提到的六種例子(「若有人」等)。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