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以在舍衛城夏坐,意欲人間遊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時,舍利弗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舍利弗去未久,有一比丘懷誹謗意,白世尊言:「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今遊行人間。」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持吾聲,喚舍利弗。」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佛敕目連、阿難:「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所以然者,舍利弗所入三昧,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①。」
是時,諸比丘聞佛教已,各集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即往至舍利弗所,語舍利弗言:「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舍利弗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告舍利弗言:「卿向者去未久,有一ⓔ穢行比丘來至我所,而白我言:『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在人間遊化。』審實爾乎?」
舍利弗白佛言:「如來自當知之。」
世尊告曰:「我自知耳。但今大眾各懷狐疑。汝今於大眾中,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舍利弗白佛言:「自出母胎年向八十,每自思惟,未曾殺生,亦不妄語,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亦復未曾鬥亂彼此;設不專意②之時,或能有此行耳。我今,世尊!心意清淨,豈當與梵行人共鬥諍乎?亦如此地,亦受淨,亦受不淨,屎尿穢惡皆悉受之,膿血涕ⓕ唾終不逆之;然此地亦不言惡,亦不言善,我亦如是,世尊!心不移轉,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心不專者能有此耳。我今心正,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水,亦能使好物淨,亦能使不好物淨;彼水不作是念:『我淨是、置是。』我ⓖ亦如是,無有異想,何得與梵行人共鬥而遠遊乎?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不擇好醜,終無想念。我亦如是,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諍乎?亦如掃帚ⓗ,不擇好醜,皆能除之,終無想念。猶如牛無其雙角,極自良善,亦不兇ⓘ暴,善可將御,隨意所至,終不ⓙ疑難。唯然,世尊!我心如是,亦不興ⓚ想有所傷害,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亦如旃陀羅③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④。我亦如是,世尊!亦無想念,當興諍訟而遠遊也?亦如脂釜⑤,處處漏壞,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我亦如是,世尊!九孔之中漏出不淨,豈當與梵行人共諍?猶如女人年少端正ⓛ,復以死屍ⓜ繫彼女頸,而厭患之⑥。世尊!我亦如是,厭患此身如彼無異,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此事不然,世尊!自當知之,彼比丘亦當知之。設當有是者,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可自悔過。所以然者,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心懷恐怖,衣毛皆豎,即從[*]坐起,禮如來足,白世尊言:「我今自知犯舍利弗,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世尊告曰:「汝比丘!自向舍利弗懺悔,若不爾者頭便破ⓝ為七分。」
是時,彼比丘即向舍利弗頭面禮足,白舍利弗言:「唯願受我懺悔,愚不別真。」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又以手摩頭。所以然者,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頭破為七分。」
爾時,舍利弗以手摩頭,語比丘曰:「聽汝ⓞ懺悔!如愚如惑,此佛法中極為曠大,能隨時悔過者甚善。我ⓟ今受汝懺悔,後更莫犯。」如是再三。
是時,舍利弗告彼比丘曰:「汝更莫犯。所以然者,有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槃處。云何為六?欲害他人;我[*]以起此害心,便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我當教人使害他,於中起害心;[*]以得害人,於中起歡喜;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便懷ⓡ愁憂⑦。是謂有此六法,令人墮惡趣。
「云何有六,令人至善處?所謂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⑧,無ⓢ殺害心,無嫉妒ⓣ心。是謂有此六法,生於善處。
「云何修六法至於涅槃?所謂六思念法。云何為六?所謂身行慈無瑕穢;口行慈無瑕穢;意行慈無瑕穢;若得利養之具,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吝想;奉持禁戒無瑕疵,智者所貴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正見ⓤ、賢聖出要ⓥ得盡苦本,如是諸見皆悉分明。是謂六法得至涅槃。汝今,比丘!當求方便,行此六法。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重從[*]坐起,禮舍利弗足:「我今重自懺悔ⓦ,如愚如惑而不別真。唯願,舍利弗!受我悔過,後不復犯。」
舍利弗曰:「聽汝悔過!賢聖法中極為曠大,能自改往修來,莫復更犯。」
爾時,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 第三…二=之餘【宋】【元】
「第三…二」,宋、元二本作「之餘」。 「之餘」,大正藏原為「第三…二」,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之餘」。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大正藏無「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涕」,宋、元、明三本作「洟」,聖本作「㖒」。
ⓖ 「我」,大正藏原為「此」,聖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
ⓗ 「帚」,大正藏原為「灑」,今依據明本改作「帚」。
ⓘ 「兇」,大正藏原為「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兇」。
ⓙ 「不」,大正藏原為「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興」,大正藏原為「與」,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興」。
ⓛ 「正」,聖本作「政」。
ⓜ 「屍」,大正藏原為「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屍」。
ⓝ 大正藏無「破」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汝」,聖本作「汝汝」。
ⓟ 「甚善我」,大正藏原為「善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甚善我」。
ⓠ 「此事」,聖本作「事此」。
ⓡ 「懷」,大正藏原為「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懷」。
ⓢ 「無」,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 「嫉妒」,大正藏原為「妒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嫉妒」。
ⓤ 聖本無「見」字。
ⓥ 大正藏在「要」字之後有一「能」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大正藏無「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獅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② 專意:專心;心不散亂。
③ 旃陀羅:依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姓之外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
④ 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有如穿著破爛衣服在人群間乞食的賤民之女,極為謙虛卑下、沒有自尊的意識,不會想和別人爭執。
⑤ 脂釜:裝油脂的鍋子。
⑥ 猶如女人年少端正,復以死屍繫彼女頸,而厭患之:有如漂亮的少女,脖子上被綁了死屍,這少女只想擺脫這死屍。(類似地,舍利弗尊者只想擺脫自己的身體,不會想為了自己而跟別人爭執。)
⑦ 我當得此不馨之問;未起此事便懷愁憂:我要在這個不名譽的指控上有所斬獲;這麼做沒成功,則不高興。
⑧ 命根清淨:即「正命」,正當的謀生,對出家人來說是以乞食而非邪命(貪財賺錢)維生。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五〈舍梨子相應品3〉第24經師子吼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9〈師子吼品2〉第11經。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I. p.178。 (巴利藏法句經注釋書)
[讀經拾得]
舍利弗尊者要遠行以隨緣渡化世人,此時有惡比丘造謠毀謗說舍利弗尊者是和比丘們吵架了,又不懺悔,所以才落跑離開。
依據僧團的規矩,此時要雙方對質以釐清事實,並要犯戒者不再犯。因此雖然舍利弗尊者無意辯解,佛陀還是要他向大眾自陳事實,舍利弗尊者也輕易地釐清了事實。毀謗舍利弗的比丘在得知若不毀過會有頭破七分的果報後,向舍利弗尊者懺悔了。
舍利弗尊者並舉例會讓人入地獄、生天、涅槃的作為,值得我們引以為誡。
讓人入地獄的六法:
- 想要害人。
- 很高興自己想要害人。
- 要別人害人。
- 隨喜別人害人。
- 想要以謊言指控他人。
- 以謊言指控他人沒成功,則不高興。
讓人生天的六法:
- 身戒具足
- 口戒具足
- 意戒具足
- 命根清淨
- 無殺害心
- 無嫉妒心
讓人涅槃的六法:
- 身行慈
- 口行慈
- 意行慈
- 能和其他出家人分享受施的物品而不貪吝。
- 持戒清淨
- 清楚明白分辨邪見、正見、出世間見。
這「讓人涅槃的六法」並不是什麼深奧的法義,為什麼能讓人涅槃?因為這六法對應到「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戒和同修、見和同解。這六和敬能讓僧團運作順暢,幫助僧眾修行,因此而能讓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