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六重品第三十七第5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爾時,坐上有一比丘,便生此念:「願如來告我有所論說。」爾時,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生此念:『如來躬教訓我。』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觀,樂閑靜之處。

「若比丘意欲求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者,亦當戒德成就,在空閑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知足者,當念戒德具足,在閑靜處而自修行,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禪,中無悔心,亦不變易,當念戒德成就。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彼亦當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八解脫門而無罣礙,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耳徹聽,聞天人聞聲,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諸根缺漏,彼亦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如實知之。有愛心、無愛心,有受心、無受心,如實知之。有亂心、無亂心,有疾心、無疾心,有少心、無少心,有量心、無量心,有、無度[*]心,有三昧心、無三昧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如實知之。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得無量神足,分一身作無數,復還合為一,[*]踊沒自在,化身乃至梵天,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或一生、二生,乃至千生、百千億生、成劫、敗劫、成敗之劫,不可稱計,我曾死此生彼,名某、字某,或從彼終,來生此間,自憶如此無數劫事,當念戒德具足而無他念。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徹視觀眾生類,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如實知之。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誹謗賢聖,心意正見,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意欲如是者,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彼當念戒德具足,內自思惟無有亂想,居在閑處。

「諸比丘!當念戒德具足,無他餘念,威儀成就具足,少過常恐,何況大者!若有比丘意欲使如來共論者,常念戒聞施慧則如同親受佛陀教導常念戒德具足;已戒德具足,當念聞具足;聞已具足,當念施具足;施已具足,當念智慧具足,解脫知見,皆悉具足。比丘五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是故,諸比丘!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是世福田,無能過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校勘]

~A. VI. 2. Āhuneyya.

  ???

央=鞅【宋】【聖】

  「央」,宋、聖二本作「鞅」。
  「鞅」,大正藏原為「央」,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鞅」。

(復)+比【宋】【元】【明】【聖】

  「比」,宋、元、明、聖四本作「復比」。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飲=飯【宋】【元】【明】

  「飲」,宋、元、明三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敷〕-【聖】

  聖本無「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敷」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求〕-【聖】

  聖本無「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者〕-【聖】

  聖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空)+閑【宋】【元】【明】

  「閑」,宋、元、明三本作「空閑」。
  大正藏無「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復〕-【聖】

  聖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神足=禪定【宋】【元】【明】

  「神足」,宋、元、明三本作「禪定」。
  「禪定」,大正藏原為「神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禪定」。

〔聞〕-【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聞」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度」,大正藏原為「痛」,聖本作「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度」。*

(知)+如【宋】【元】【明】【聖】

  「如」,宋、元、明、聖四本作「知如」。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數+(身)【聖】

  「數」,聖本作「數身」。
  大正藏無「身」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能)+化【宋】【元】【明】【聖】

  「化」,宋、元、明、聖四本作「能化」。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自=息【聖】

  「自」,聖本作「息」。
  「息」,大正藏原為「自」,今依據聖本改作「息」。

具足=見【元】【明】

  「具足」,元、明二本作「見」。
  「見」,大正藏原為「具足」,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見」。

〔少〕-【宋】

  宋本無「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少」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常=當【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當」。
  「當」,大正藏原為「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

(有)+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有比」。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身」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說)+諸【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說諸」。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少心:狹小、收縮的心,是寬廣的心、無量心的相反。又譯為「少想」。

度心:推度、推想的心。

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戒的聚集、定的聚集、慧的聚集、解脫的聚集、解脫知見(知道自己已證得了解脫的智慧)的聚集。這五者即「五分法身」,佛及阿羅漢成就的五種功德。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以戒為師

有比丘希望佛陀親自為他開示,佛陀則要比丘持戒清淨、修習止觀,則可以得到種種修行上的成就。

這也有「以戒為師」的意涵,如同佛陀在眼前般地持戒清淨,自然漸漸能受人尊敬、證得四禪、得六神通,這也是因為依戒生定的原理。

  • 信戒施聞慧

持戒清淨了,也要常念「聞」、「施」、「慧」,則如同親受佛陀教導。

常念「戒」、「聞」、「施」、「慧」,加上已信佛出家因此具有「信」,可說已滿足信、戒、施、聞、慧,所謂「在家五法」。這五法能讓在家人於俗世生活時仍能親近佛法、不致迷途,自然也能讓出家人在人間行走時仍有如受佛陀教導,修行增上。

當然,出家人在這五法上的著重點和在家人會有所不同,例如出家人的「施」更著重於法施而非財施,佛陀對出家人在「戒」、「聞」、「慧」的要求也更高。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