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是時,彼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樂修於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比丘報曰:「我今心意熾盛,身中火ⓐ燃。若我見女人時,端正無雙,我爾時便作是念:『使此女人與我共交。』又復作是念:『此非正法,設我從此心者,則非正理。』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惡利,非為善利;此是惡法,非為善法。』我今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沙門禁戒實不可犯,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①。」
世尊告曰:「夫為女人有五ⓑ種惡。云何為五?一者穢惡,二者兩舌,三者嫉妒,四者瞋恚,五者無ⓒ反復②。」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喜由財義, 現善內懷毒,
壞人趣ⓔ道善, 如鷹捨ⓕ污ⓖ池③。
「是ⓗ故,比丘!當除不淨之想,思惟ⓘ淨觀。比丘思惟[*]淨觀已,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汝今,比丘!欲從何生?為從髮生?然髮惡露不淨,皆由幻化誑惑世人。手、ⓙ爪、齒、形體之屬,乃無淨處,何者是真?何者是ⓚ實?從頭至足皆悉如是。肝、膽、五藏、有形之物,無一可貪,何者是真?汝今,比丘!欲從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來正法必當盡苦,人命極短不久存世,雖復極壽不過百歲,所出無幾。
「比丘當知,如來出世,甚為難ⓛ值,聞法亦難;受四大形④,亦復難得;諸根具足,亦復難得;得生中國,亦復難值;與善知識相遭,亦復難得;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難。汝今,比丘!設與ⓜ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說其義,無有欲想、瞋恚、愚癡之想,ⓞ以離三毒,便脫生、老、病、死,我今粗說其義。」
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便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時,彼比丘在閑靜之處,思惟其法。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燃=然【宋】【元】【明】
「燃」,宋、元、明三本作「然」。 「然」,大正藏原為「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
ⓑ 種惡=種【宋】【元】,=難【明】
????
ⓒ 反=返【宋】【元】【明】
「反」,宋、元、明三本作「返」。 「返」,大正藏原為「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返」。
ⓓ 非=悲【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悲」。 「悲」,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悲」。
ⓔ 道善=善道【宋】【元】【明】
「道善」,宋、元、明三本作「善道」。 「善道」,大正藏原為「道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善道」。
ⓕ 污=于【明】
「污」,明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污」,今依據明本改作「于」。
ⓖ 池=地【宋】【元】【明】
「池」,宋、元、明三本作「地」。 「地」,大正藏原為「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地」。
ⓗ 故=時【宋】【元】【明】
「故」,宋、元、明三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
ⓘ (不)+淨【元】【明】*
「淨」,元、明二本作「不淨」。 大正藏無「不」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爪=瓜【宋】
「爪」,宋本作「瓜」。 「瓜」,大正藏原為「爪」,今依據宋本改作「瓜」。
ⓚ 實=生【宋】【元】【明】
「實」,宋、元、明三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 值=遇【宋】【元】【明】
「值」,宋、元、明三本作「遇」。 「遇」,大正藏原為「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遇」。
ⓜ 善=義【元】
「善」,元本作「義」。 「義」,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元本改作「義」。
ⓝ (解)+說【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解說」。 大正藏無「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我身為在家人的話,可以分送物資而布施。這是指這位比丘覺得作不了出家人,作個能布施植福的在家人就好了。「檀」是「布施」的音譯。
② 無反復:不知感恩。
③ 污池:不流動的(濁)水池。
④ 受四大形:指受得人身。「四大」指物質及物理現象,古代印度人認為一切物質及物理現象有四種組成: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四大形」即身體。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