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尊者舍利弗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眾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戒成就比丘當思惟五盛陰無常、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爾時,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陰,便成須陀洹道。」

比丘白舍利弗言:「須陀洹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須陀洹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諸賢當知。若須陀[恒>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斯陀含果。」

諸比丘問曰:「斯陀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斯陀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苦、空、無我。爾時,斯陀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阿那含果。」

諸比丘問曰:「阿那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阿那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此五盛陰時,便成阿羅漢。」

諸比丘問曰:「阿羅漢比丘當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報言:「汝等所問何其過乎羅漢比丘所作以過,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脫,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是故,諸賢!持戒比丘、須陀[恒>洹]、斯陀含、阿那含,當思惟此五盛陰。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城=國【宋】【元】【明】

  「城」,宋、元、明三本作「國」。
  「國」,大正藏原為「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國」。

陀=沱【明】

  「陀」,明本作「沱」。
  「沱」,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明本改作「沱」。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陰+(苦空無我爾時阿那含比丘當思惟此五盛陰)十八字【宋】【元】【明】

  「」,本作「」。
  大正藏無「」字,今依據本補上。

其=甚【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甚」。
  「甚」,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甚」。

(阿)+羅【宋】【元】【明】

  「羅」,宋、元、明三本作「阿羅」。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註解]

等見:正確的見解。即「正見」的另譯。

汝等所問何其過乎:你們還須要問這個多餘的問題嗎?這整段回答,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作「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相關的南傳經文作「阿羅漢比丘也應該如理作意這些五取蘊為無常的、苦的、病的、腫瘤的、箭的、禍的、疾病的、另一邊的、敗壞的、空的、非我的。學友!阿羅漢不再有更進一步應作的,或對已作的增加,但當這些法已修習、已多修習時,當生導向樂的住處,以及正念與正知」。

五趣:眾生往生的五種去處,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因為「六道」中阿修羅道散布於其餘道中,因此經中有時說「六道」、有時說「五道」。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雜阿含259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122經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4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