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戰鬥之人出現於世。云何為五?或有一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彼見風塵,便懷恐怖,不敢入彼大陣之中,是謂第一之人。
「復次,第二戰鬥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彼見風塵,不生畏懼;但聞擊鼓之音,便懷恐怖,是謂第二之人。
「復次,第三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彼見風塵,不生畏懼,設聞鼓角之聲,不起畏懼;彼若見高幢,便懷恐怖,不堪戰鬥,是謂第三之人。
「復次,第四戰鬥之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中,若見風塵,不起畏懼,若聞鼓角之音,復ⓓ非恐懼,若見高幢,亦[*]非怖畏;設為他所捉,或斷命根,是謂第四之人。
「復次,第五有人著鎧持仗,入軍共鬥,彼盡能有ⓔ所ⓕ壞廣接國界,ⓖ是謂第五之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今ⓘ比丘亦有五種之人,出現於世間。云何為五?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聞有女人,端[*]正無雙,如桃華色。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根門,不護身、口、意法,彼若見女人便起欲意,還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初人聞揚塵之聲,不堪戰鬥,便懷恐怖,我由是故而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聞村中有女人,端正無比,面如桃華色,ⓙ而便捨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二鬥人,但聞鼓角之聲,不堪戰鬥,此亦如是。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聞有女人在彼村落。彼聞已,便起欲意,ⓚ若見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調戲,於中便捨禁戒,習白衣法,如彼第三人遙見ⓛ幢已,便懷恐ⓜ怖,不堪戰鬥。由是故,今說此人,是謂第三戰鬥之人。
「復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聞村中有女人。聞已,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守護身、口、意,彼見女人端[*]正無雙,於中便起欲意,或與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便捨禁戒,還為白衣。如彼第四戰鬥之人,在大軍中為他所捉,ⓞ喪失命根,由是之故,今說此人。
「復次,有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雖聞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而守護身、口、意。彼雖見女人,不起欲想,無有邪念;設共ⓟ女言語往返,亦不起欲想,亦無邪念:設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爾時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熾盛。欲意ⓠ已熾盛,還詣園中,至長老比丘所,以此因緣,向長老比丘說之:『諸賢當知,我今欲意熾盛,不能自禁制,唯願說法,使脫欲之惡露不淨!』是時,長老比丘告曰:『汝今當觀此欲為從何生?復從何滅?如來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及修行不淨觀之道。』
「是時,長老比丘便說此偈ⓢ言:
「『設知顛倒者, 加心而熾盛,
當去諸ⓣ熾心, 欲意ⓤ止休息。
「『諸賢知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復害他人,起若干災患之變,於現法中受其苦患,復於後世受苦無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於現法報不受其苦。是故,ⓦ如何除欲心無亂想今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
「爾時,彼比丘受如此教敕,即思惟不淨之ⓧ相。以思惟不淨之想,爾時有漏心得解脫,至無為處,如彼第五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彼見眾敵無有恐懼,設有來害者心不移ⓨ動,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說此人能Ⓐ破魔眾,去諸亂想,至無為處,是謂第五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世間有此五人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欲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V. 76. Yodhājīva.
???
ⓑ 仗=杖【元】
「仗」,元本作「杖」。 「杖」,大正藏原為「仗」,今依據元本改作「杖」。
ⓒ 彼+(若)【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彼若」。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所+(忍無所畏難能有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忍無所畏難能有所」。 大正藏無「忍無所畏難能有所」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壞=懷【聖】
「壞」,聖本作「懷」。 「懷」,大正藏原為「壞」,今依據聖本改作「懷」。
ⓖ 〔是〕-【聖】
聖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比=現【元】
「比」,元本作「現」。 「現」,大正藏原為「比」,今依據元本改作「現」。
ⓘ 比丘亦=此比丘中亦復【宋】【元】【明】
「比丘亦」,宋、元、明三本作「此比丘中亦復」。 「此比丘中亦復」,大正藏原為「比丘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比丘中亦復」。
ⓙ 而=即【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即」。 「即」,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即」。
ⓚ (彼)+若【宋】【元】【明】【聖】
「若」,宋、元、明、聖四本作「彼若」。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幢=箭【宋】【元】【明】【聖】
「幢」,宋、元、明、聖四本作「箭」。 「箭」,大正藏原為「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箭」。
ⓜ 怖=懼【宋】【元】【明】
「怖」,宋、元、明三本作「懼」。 「懼」,大正藏原為「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懼」。
ⓝ 拳=捲【聖】
「拳」,聖本作「捲」。 「捲」,大正藏原為「拳」,今依據聖本改作「捲」。
ⓞ 喪失=或喪【宋】【元】【明】
「喪失」,宋、元、明三本作「或喪」。 「或喪」,大正藏原為「喪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或喪」。
ⓟ 女+(人)【宋】【元】【明】
「女」,宋、元、明三本作「女人」。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夫=失【聖】
「夫」,聖本作「失」。 「失」,大正藏原為「夫」,今依據聖本改作「失」。
ⓢ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熾心=識想【宋】【元】【明】,=識心【聖】
????
ⓤ 止=便【宋】【元】【明】
「止」,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 (復)+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復不」。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汝)+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汝今」。 大正藏無「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相=想【宋】【元】【明】【聖】
「相」,宋、元、明、聖四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想」。
ⓨ 動=種【元】
「動」,元本作「種」。 「種」,大正藏原為「動」,今依據元本改作「種」。
ⓩ 居+(也)【元】
「居」,元本作「居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元本補上。
Ⓐ 破=敵【元】【明】
「破」,元、明二本作「敵」。 「敵」,大正藏原為「破」,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敵」。
[註解]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