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月光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皆悉備具,金、銀、珍寶不可稱計。然月光長者無有兒息。爾時,長者以無兒故,求禱天神,請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釋及梵天、山神、樹神、五道之神、樹木、藥草,靡處不周,皆悉歸命,見賜一男兒。

爾時,月光長者婦經數日中便自懷妊,即語長者:「我自懷[*]妊。」即語長者:「我自覺有娠。」長者聞已,歡喜[躍踊>踊躍],不能自勝,即與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時,夫人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是時,此兒兩手執無價摩尼珠,即時,便說此偈: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穀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穀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是時,父母及家中人聞此語已,各各馳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種?」唯有父母哀愍兒故,不東西馳走。即時,母向兒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鬼魅及羅剎,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時,小兒復以偈報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羅剎,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時,夫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此因緣,盡向月光長者說是語。

時,長者便作是念:「此將是何緣?我今當以此事向犍子說。」即抱此兒詣尼[*]犍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月光長者以此因緣具向尼[*]犍子說。時,尼[*]犍子聞此語已,告長者:「此兒薄福之人,無益於身;當取殺之。若不殺者,門戶衰耗,皆當死盡。」

是時,月光長者作是思惟:「我前後來無有兒息,由此因緣,請求天地,無處不遍,乃經歷爾許年歲,方生此兒,我今不堪取此兒殺。當更問餘沙門、婆羅門,令斷我疑。」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眾人稱號名大沙門,是時,月光長者便作是念:「我可以因緣,具向大沙門說之。」是時,長者即從座起,抱此兒往詣世尊所。中道復作是念:「今有長老梵志,年過耆艾,聰明黠慧,眾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見,況此沙門瞿曇!年少學道未久,豈能知此事乎?將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還家。」

是時,有天神昔與長者知舊,知長者心中所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長者當知,小可前進,必當獲利,得大果報,亦當至甘露之處。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如來降甘露雨。時時乃有。又復,長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輕。云何為四?國王雖小最不可輕;火雖小亦不可輕;龍雖小復不可輕;學道之人雖復年幼亦不可輕。是謂,長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輕。」

是時,天神便說此偈:

「國王雖復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爾時,月光長者心開意解,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前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今此小兒極有大福,此小兒若當大者,當將五百徒眾來至我所,而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我聲聞中福德第一,無能及者。」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語。」是時,月光長者重白世尊:「唯願受請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兒。」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以見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時到,唯願降神。」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長者家,即就于座。是時,長者見佛、比丘僧坐已定,即辦種種飲食,自手斟酌,歡喜不亂,[*]以見食竟,除去鉢器,行清淨水,更取小座如來前坐,欲得聞佛所說妙法。是時,月光長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業盡與此兒,唯願世尊當與立名。」

世尊告曰:「此兒生時,人皆馳走東西,云是尸婆羅鬼,今即尸婆羅。」

爾時,世尊漸與長者及長者婦而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長者婦,心開意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長者說之,令發歡喜之心。長者夫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白[(畾/且)*毛]易染為色。是時,長者夫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分別諸法,[*]以度猶豫,無復狐疑,得無所畏,解如來深奧之法,即受五戒。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祀祠>祠祀]火為上,  諸論頌為首,
 王為人中尊,  海為眾流源,
 月為星中明,  日為眾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為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長者求五百童子,使侍衛尸婆羅。是時,尸婆羅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願二尊許使出家學道。」

爾時,二親即便聽許。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記之,當將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門。是時,尸婆羅及五百人禮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唯願聽許,得在道次。」

是時,世尊即便聽許使作沙門。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六通清徹,具八解脫。是時,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經幾日,便成羅漢。

爾時,尊者尸婆羅還在舍衛國本邦之處,眾人敬仰,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極為煩鬧,今可在人間遊化。」是時,尊者尸婆羅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詣所止,收攝坐具,著衣持鉢,出祇桓精舍,將五百比丘,前後圍遶,在人間遊化;所至到處,無不供養者,皆供給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復有諸天告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諸賢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今甚厭患此供養,當何處避之,令人不知吾處?」是時,即入深山之中。諸天復在村落間,各各告曰:「今尊者尸婆羅在此山中,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是時,人民聞天語已,即負飲食,往詣尊者尸婆羅所:「唯願尊住,為我等故。」

是時,尸婆羅漸漸人中遊化,來至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五百人俱,亦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向在何處夏坐令人不知吾處?」復重作念:「當在耆闍山東,廣普山西,於中夏坐。」即將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山中化作浮圖,園果樹木皆悉備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臺,復化作五百床座,復化作五百小床座,復化作五百繩床,以天甘露而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已夏坐訖,不見如來甚久,今可往親覲世尊。」即將五百比丘,往舍衛城,爾時盛熱,比丘眾皆悉汗出,污染身體。

是時,尊者尸婆羅作是念:「今日比丘眾身體極熱,得少許雲在上及細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漿。」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雲,及作細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負好甘漿:「毘沙門王所遣,唯願尊者受此甘漿,及施比丘僧。」爾時,受此漿已,與比丘僧使飲之。

爾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間止宿。」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道側,化作五百房舍,床臥備具。是時,諸天奉上飲食,尸婆羅食訖,即從坐起而去。

爾時,尊者尸婆羅叔父在舍衛城內住,饒財多寶,無所短乏。然復慳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眾,不造功德。是時,諸親族語此人曰:「長者!用此財貨為?然復不作後世遺糧。」

爾時,彼長者聞此語已,一日之中以百千兩金布施與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聞叔父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異學,不布施與三尊。是時,尊者尸婆羅往詣祇洹精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與尸婆羅說微妙之法。是時,尊者尸婆羅從如來聞法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右繞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其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漸漸往詣叔父家。到已,在門外默然立。是時,長者見尊者尸婆羅在門外乞食,即語之曰:「汝昨日何故不來?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惠施,我可以一張,持用施卿。」

尸婆羅對曰:「我今不用㲲為,今日來者,故乞食耳。」

長者對曰:「我昨日以用百千兩金惠施,更不能復惠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欲得度長者故,便飛在空中,身出水火,坐臥經行,隨意所造。是時,長者見此變化已,便作是說:「可還來下就坐,今當相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捨神足,尋來就坐。是時,彼長者以弊惡飲食極為麤醜,與尊者尸婆羅使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生長豪家,飲食自恣,但以彼長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食訖,還詣所在。

即其夜,虛空神天來語長者曰: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夜半、清旦二時說此偈: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是時,長者聞天人語,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乃無此應;我今日以弊惡食施與尸婆羅,乃致此應。何時當曉?自當以百千兩金施尸婆羅。」是時,長者即其日檢校家中,有直百千兩金者,即持詣尸婆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長者以百千兩金,奉上尸婆羅,並作是語:「唯願受此百千兩金。」

是時,尊者尸婆羅報曰:「當使長者受福無窮,長壽自然;然復如來不許比丘受百千兩金。」

是時,長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白世尊言:「唯願世尊使尸婆羅比丘受此百千兩金,使我蒙其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羅比丘所,云吾喚卿。」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彼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羅所,以如來語而告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承彼比丘語,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尸婆羅曰:「汝今可受此長者百千兩金,使蒙其福,此是宿緣之業,可受其報。」

尸婆羅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時而說噠嚫

「施衣及餘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樂自娛樂。
 從天至人中,  度有無疑難,
 涅槃無為處,  諸佛之所樂。
 施惠無難者,  蒙此獲福祐,
 當起慈惠心,  作福無有懈。」

是時,尊者尸婆羅語長者言:「可持此百千兩金,著我房中。」爾時,長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兩金,著尊者尸婆羅房中,便退而去。

是時,尸婆羅告諸比丘:「諸有所乏者,來至此而取之。若復須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皆來取之,勿在餘處而求之也。展轉相告令知之。」

是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羅昔作何福,生長者家,端正無雙,如桃華色?復作何福,兩手捉珠出母胎中?復作何福,將五百人,詣如來所,出家學道,值如來世?復作何福,所至到處,衣食自然無所短乏,餘比丘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號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出現於世,遊在槃頭國界,與六十萬八千眾俱。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有梵志名曰耶若達,住彼土界,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琥珀,不可稱計。是時,耶若達出彼國界,往至毘婆尸如來所。到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毘婆尸如來漸與說法,便發歡喜之心,是時,耶若達白毘婆尸如來:『唯願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是時,如來默然受請。耶若達梵志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遶佛三匝而去,至家中辦種種甘饌飲食。

「是時,耶若達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辦種種飲食,唯乏無酪,明日清旦當往城門中,其有賣酪者,盡當買之。』是時,耶若達清旦敷好坐具,尋復詣城門中求酪。

「當於爾時,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羅,欲往祠祀。是時,耶若達梵志語放牛人曰:『卿酪賣者,吾當與價。』尸婆羅報曰:『我今欲祠祀。』婆羅門報曰:『汝今祀天為何所求?但賣與我,當重顧價。』放牛人報曰:『梵志!今用酪為?』梵志報曰:『我今請毘婆尸如來及比丘僧;然飲食盡辦,唯無有酪。』是時,尸婆羅問梵志曰:『毘婆尸如來者,為何等相貌?』梵志報曰:『如來者,無與等,戒具清淨,慧、定三昧不可及,天上、人中無能及者。』

「是時,耶若達梵志歎說如來之德,尸婆羅聞已心開意解。是時,尸婆羅語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來,復用祀天為?』是時,耶若達梵志將此放牛人往至家中,即白:『時到。今正是時,唯尊屈顧!』

「時,如來以知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耶若達梵志家,各次第坐。是時,放牛人見如來容貌世之希有,諸根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如日月,猶如須彌山出眾山上,光明遠照,靡不蒙潤。見已歡喜,便前進世尊所,而作是說:『設當如來功德如梵志所論者,使此一瓶酪盡充眾僧!』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願受此酪!』是時,如來即舒鉢受酪,亦復與比丘僧,猶故有酪。

「爾時,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餘酪。』時,如來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眾。』時,放牛人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放牛人更重行酪,猶故遺餘酪在。放牛人復白佛言:『今故有遺餘酪在。』是時,如來告此人曰:『今可持此酪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夷眾,使得充飽。』故有遺餘酪在。爾時,佛語放牛人:『汝今持此酪與檀越主人。』對曰:『如是。』尋復與檀越主人,故有遺餘酪在。復施與乞人貧匱者,亦有遺餘酪在。來白佛言:『故有遺餘酪在。』時佛告曰:『今持此酪,瀉著淨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見有人、天及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來。』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尋時,水中大火炎出,高數十仞。

「是時,放牛人見此變怪已,歎未曾有,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叉手而住,復作此誓願:『今持此酪施與四部之眾,設當有福德者,緣此福祐,莫墮八難之處,莫生貧匱之家,所生之處,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將來之世亦值如此聖尊。』

「比丘當知,三十一劫復有佛名式詰如來,出現於世。是時,式詰如來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十萬人俱。是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財,遙見式詰如來諸根寂靜,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面如日月。見已,便發歡喜之心,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賈人以好寶珠,散如來上,現其微心普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饒財多寶,無所乏短,無令手中有空缺時,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於此劫中復有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爾時,有長者名善覺,饒財多寶,復請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僧。時,彼長者少於使人,是時長者躬自辦種種甘饌飲食,飯彼如來,作是誓願:『我持功德,所生之處,常值三尊,無所短乏,恒多使人,令將來之世值如來,如今日也。』

「今此賢劫中有佛名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有長者名多財,復請拘[*]屢孫如來,七日之中飯佛及比丘僧,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所生之處常饒財多寶,莫生貧賤之家,使我所生之處恒得四事供養,為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所見宗敬,天、龍、鬼神、人若非人,所見接遇。』

「諸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梵志,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今月光長者今身是也。爾時放牛人,名尸婆羅,以酪供養佛者,今比丘尸婆羅是也。爾時善財賈人,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也。爾時善覺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爾時多財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日尸婆羅比丘是也。

「諸比丘當知,尸婆羅比丘作此誓願:『使我所生之處,恒端正無雙,常在富貴家生,使將來之世值遇世尊,設為我說者,即得解脫,得出家作沙門。』緣此功德,今尸婆羅比丘得生富貴家,端正無雙,今遭值我,即得阿羅漢。然比丘當知,復以寶珠散如來上,持是功德,今處母胎,手執雙珠出母胎中,價直閻浮提,當生之日便作是說。復請拘[*]屢孫如來求多使人,今將五百徒眾至我所,出家學道,得阿羅漢。復於七日之中供養拘[*]屢孫如來,求得四事供養,今日不乏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緣此功德,餘比丘所不及,釋提桓因身來供養給其所須,又且諸天轉告村落,使四部之眾知有尸婆羅,此其義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羅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神鬼=鬼神【宋】【元】【明】

  「神鬼」,宋、元、明三本作「鬼神」。
  「鬼神」,大正藏原為「神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鬼神」。

〔我自懷妊即語長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我自懷妊即語長者」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我自懷妊即語長者」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娠=身【聖】

  「娠」,聖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為「娠」,今依據聖本改作「身」。

是語=此語【宋】【元】,=是【明】

  ????

犍=健【宋】*【元】*【明】*【聖】

  「犍」,宋、元、明、聖四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為「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健」。

說+(是時月光長者)【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說是時月光長者」。
  大正藏無「是時月光長者」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者+(曰)【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者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此)【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以此」。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小〕-【聖】

  聖本無「小」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小」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唯願=唯尊【宋】【元】,=惟尊【明】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在)+如【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在如」。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立=云【聖】

  「立」,聖本作「云」。
  「云」,大正藏原為「立」,今依據聖本改作「云」。

字+(名)【宋】【元】【明】

  「字」,宋、元、明三本作「字名」。
  大正藏無「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謂〕-【聖】

  聖本無「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法+(得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得法」。
  大正藏無「得法」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使=便【聖】

  「使」,聖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使」,今依據聖本改作「便」。

具八=俱【聖】

  「具八」,聖本作「俱」。
  「俱」,大正藏原為「具八」,今依據聖本改作「俱」。

可=許【宋】【元】【明】

  「可」,宋、元、明三本作「許」。
  「許」,大正藏原為「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許」。

(阿)+羅【宋】【元】【明】

  「羅」,宋、元、明三本作「阿羅」。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人=生【聖】

  「人」,聖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聖本改作「生」。

褥=蓐【宋】【元】【聖】

  「褥」,宋、元、聖三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為「褥」,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蓐」。

桓=洹【宋】【元】

  「桓」,宋、元二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為「桓」,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洹」。

飲=飯【宋】*【元】*【明】*

  「飲」,宋、元、明三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具〕-【明】

  明本無「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具」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為=去【聖】

  「為」,聖本作「去」。
  「去」,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聖本改作「去」。

(世)+尊【聖】

  「尊」,聖本作「世尊」。
  大正藏無「世」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聞=間【元】

  「聞」,元本作「間」。
  「間」,大正藏原為「聞」,今依據元本改作「間」。

閱=越【明】

  「閱」,明本作「越」。
  「越」,大正藏原為「閱」,今依據明本改作「越」。

丘+(眾)【宋】【元】【明】

  「丘」,宋、元、明三本作「丘眾」。
  大正藏無「眾」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令=使【宋】【元】【明】

  「令」,宋、元、明三本作「使」。
  「使」,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

(是)+念【宋】【元】【明】

  「念」,宋、元、明三本作「是念」。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往+(詣)【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往詣」。
  大正藏無「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王〕-【聖】

  聖本無「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王」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臥=座【宋】【元】【明】

  「臥」,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遺=資【宋】【元】【明】

  「遺」,宋、元、明三本作「資」。
  「資」,大正藏原為「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資」。

洹=桓【明】

  「洹」,明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為「洹」,今依據明本改作「桓」。

(以)+其【宋】【元】【明】

  「其」,宋、元、明三本作「以其」。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弊=憋【宋】【元】

  「弊」,宋、元二本作「憋」。
  「憋」,大正藏原為「弊」,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憋」。

醜=澀【宋】【元】【明】

  「醜」,宋、元、明三本作「澀」。
  「澀」,大正藏原為「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澀」。

空+(中)【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空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長【宋】【元】【明】

  「長」,宋、元、明三本作「此長」。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施+(與)【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施與」。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所)+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所有」。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百【宋】【元】【明】

  「百」,宋、元、明三本作「此百」。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語=念【元】【明】

  「語」,元、明二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念」。

壽=受【宋】【元】【明】

  「壽」,宋、元、明三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為「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世=尊【元】

  「世」,元本作「尊」。
  「尊」,大正藏原為「世」,今依據元本改作「尊」。

使蒙=便滿【聖】

  「使蒙」,聖本作「便滿」。
  「便滿」,大正藏原為「使蒙」,今依據聖本改作「便滿」。

「噠」,大正藏原為「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噠」。

樂=欲【宋】【元】【明】

  「樂」,宋、元、明三本作「欲」。
  「欲」,大正藏原為「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欲」。

〔敷〕-【聖】*

  聖本無「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敷」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正=政【聖】

  「正」,聖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政」。

(共)+俱【宋】【元】【明】

  「俱」,宋、元、明三本作「共俱」。
  大正藏無「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馬=碼【宋】【元】【明】

  「馬」,宋、元、明三本作「碼」。
  「碼」,大正藏原為「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碼」。

琥珀=虎魄【聖】

  「琥珀」,聖本作「虎魄」。
  「虎魄」,大正藏原為「琥珀」,今依據聖本改作「虎魄」。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是=爾【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唯=以【聖】

  「唯」,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去〕-【聖】

  聖本無「去」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去」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往)+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往至」。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乏無=無有【宋】【元】【明】

  「乏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無有」,大正藏原為「乏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有」。

達+(梵志)【宋】【元】【明】

  「達」,宋、元、明三本作「達梵志」。
  大正藏無「梵志」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吾〕-【聖】

  聖本無「吾」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吾」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今=令【元】

  「今」,元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元本改作「令」。

等+(也)【宋】【元】【明】

  「等」,宋、元、明三本作「等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皆)+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皆不」。
  大正藏無「皆」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中+(往詣佛所)【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往詣佛所」。
  大正藏無「往詣佛所」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顧=願【宋】

  「顧」,宋本作「願」。
  「願」,大正藏原為「顧」,今依據宋本改作「願」。

惔=淡【宋】,=憺【明】

  ????

亦=面【宋】【元】【明】

  「亦」,宋、元、明三本作「面」。
  「面」,大正藏原為「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面」。

受=授【宋】

  「受」,宋本作「授」。
  「授」,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本改作「授」。

曰+(今)【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曰今」。
  大正藏無「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夷=斯【宋】【元】【明】【聖】

  「夷」,宋、元、明、聖四本作「斯」。
  「斯」,大正藏原為「夷」,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斯」。

(可)+持【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可持」。
  大正藏無「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瀉=寫【宋】【元】【聖】

  「瀉」,宋、元、聖三本作「寫」。
  「寫」,大正藏原為「瀉」,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寫」。

人天=天人【宋】【元】【明】

  「人天」,宋、元、明三本作「天人」。
  「天人」,大正藏原為「人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人」。

能消=人能有消【宋】【元】【明】,=能有【聖】

  ????

(時)+放【宋】【元】【明】

  「放」,宋、元、明三本作「時放」。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炎=燄【宋】【元】【明】

  「炎」,宋、元、明三本作「燄」。
  「燄」,大正藏原為「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燄」。

仞=刃【宋】【元】【聖】

  「仞」,宋、元、聖三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為「仞」,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刃」。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財+(是時善財)【宋】【元】【明】

  「財」,宋、元、明三本作「財是時善財」。
  大正藏無「是時善財」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來+(來)【宋】【元】【明】

  「來」,宋、元、明三本作「來來」。
  大正藏無「來」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珠=珍【聖】

  「珠」,聖本作「珍」。
  「珍」,大正藏原為「珠」,今依據聖本改作「珍」。

普=並【聖】

  「普」,聖本作「並」。
  「並」,大正藏原為「普」,今依據聖本改作「並」。

(足)+成【聖】

  「成」,聖本作「足成」。
  大正藏無「足」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請=詣【聖】

  「請」,聖本作「詣」。
  「詣」,大正藏原為「請」,今依據聖本改作「詣」。

飯=食【聖】

  「飯」,聖本作「食」。
  「食」,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聖本改作「食」。

(此)+功【宋】【元】【明】

  「功」,宋、元、明三本作「此功」。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尊=寶【宋】【元】【明】【聖】

  「尊」,宋、元、明、聖四本作「寶」。
  「寶」,大正藏原為「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寶」。

人=入【聖】

  「人」,聖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聖本改作「入」。

屢=婁【元】,=樓【明】*

  ????

〔今〕-【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今」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今」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是+(也)【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說+(法)【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說法」。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價直=賈值【聖】

  「價直」,聖本作「賈值」。
  「賈值」,大正藏原為「價直」,今依據聖本改作「賈值」。

(來)+至【宋】【元】【明】【聖】

  「至」,宋、元、明、聖四本作「來至」。
  大正藏無「來」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盡)+得【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盡得」。
  大正藏無「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於〕-【聖】

  聖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註解]

鬼子母:本名訶梨帝,為五百鬼子之母。以人類小孩為食物,後受佛感化,皈依三寶。

五道之神:即「五道大神」,古印度相傳協助分派命終的眾生至五道輪迴的神祇。「五道」即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因阿修羅有許多種,散布於天道、鬼道、畜道等各處,因此印度古時有時說「五道」即是指將「六道」中的「阿修羅道」併入其餘各道中。(原註解為民間道教「五道將軍」之解釋,改採增壹阿含中「五道大神」註解。ywliu ???)

靡處不周:即無微不至,此處意指向所有的大小神鬼祈求。

歸命:歸附順從。

天乾沓和:即乾闥婆,香神。

尼犍子:外道六師之一,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外道其餘五師相比,較類似佛教,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子」、「尼揵陀若提子」。

小座:矮的座位。又譯為「小床」、「卑床」。

王舍城周邊地圖

尸婆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功德盛滿,所適無短」第一。

三佛:「三佛陀」的簡寫,為音譯,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三菩提」,義譯為正覺者。

廣普山: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位於王舍城的西部。又譯為「毘富羅山」。

浮圖:佛陀;佛寺;佛塔。

出自見量法師「漫談四分律中的繩床」一文,青松萌芽期刊第3期,民國86年9月

繩床:以木板作骨架,並舖上繩子織成的墊子的椅子或床。

三尊:同於「三寶」,即佛、法、僧。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自恣:自在;隨意。

噠嚫:齋食之後,布施給僧人的財物叫做達嚫,僧人回報而講說佛法,也叫做達嚫。

毘婆尸如來:過去七佛中的第一位。

式詰如來:即尸棄佛,過去七佛中的第二位。

微心:謙卑恭敬的心。

毘舍羅婆如來:過去七佛中的第三位。

使人:僕人。

拘屢孫如來:過去七佛中的第四位。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戒律的開遮

戒律是行事的原則,然而若有特殊情況,可在佛陀允許下「開遮」作為例外。

例如出家人不持銀錢,本經中佛陀則開遮允許尸婆羅尊者接受其叔父這次的金錢供養,尸婆羅尊者並以所受的供養分送給僧眾。

出家人也不向未受大戒者示現神通,然而有時會開緣示現神通以渡化因緣成熟的親人。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937924466381390/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3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