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光明池側,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在人間遊化。
爾時,世尊遙見大樹為火所燒,見已,如來更詣一樹下。到已,就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比丘!寧持身投此火中?為寧與端[*]正女人而共交遊?」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寧與女人共相交遊,不投身入此火中。所以然者,此火毒熱不可稱ⓑ計,斷其命根,受苦無量。」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我聞ⓒ法。無清白法,如是之人,寧ⓓ投入此火中不與女人共相交遊。所以然者,彼人寧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獄中受苦無量。」
「云何,比丘!寧受人禮拜恭敬?為寧使人取利劍斷其手足?」
諸比丘對曰:「寧受恭敬禮拜,不使人以劍斷其手足。所以然者,斷其手足,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門行,言是沙門;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聞正法,言聞正法。無清白行,斷善ⓔ根。如是之人,寧投身受此利劍,不以無戒受他恭敬。所以然者,此痛斯須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
「云何,比丘!寧受人衣裳?為寧以熱ⓕ鐵ⓖ鍱用纏裹身?」
諸比丘對曰:「寧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我今重告汝,無戒之人,寧以熱鐵[*]鍱纏裹其身,不受人衣裳。所以然者,此痛須臾間耳;地獄苦痛不可稱計。」
「云何,比丘!寧受人信施①之食?為寧以吞熱鐵丸乎?」
諸比丘對曰:「寧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熱鐵ⓗ丸。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處。」
世尊告曰:「我今ⓘ語汝,寧吞熱鐵丸,不以無戒受人信施。所以然者,吞熱ⓙ鐵丸,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云何,比丘!寧受人床ⓚ敷之具?為寧臥熱鐵床上?」
諸比丘對曰:「我等,世尊!寧受人床臥之具,不臥ⓛ鐵床上。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稱計。」
世尊告曰:「彼愚癡之人無有戒行,非沙門言是沙門;無有梵行,言修梵行,寧當臥鐵床上,不以無戒受他信施。ⓜ何以故?臥鐵床上,痛斯須間,不以無戒受他信施。」
「比丘當知,如我今日觀無戒之人所趣向處,設彼人ⓝ間者,形體枯悴,沸血從面孔出,便取命終,不與女人共相交遊,不受人禮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飯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以其無戒之人,不觀後世、前世之罪,不顧命根受此苦痛,無戒之人[意>當]生三惡趣中。所以然者,以其造惡行之所致也。」
「如來今日觀察善行人之所趣向,正使中毒,為刀所傷,自斷命根。何以故?欲捨此身受天之福,當生善處,皆由前世受善行報之所致也。」
「是故,ⓟ比丘,當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所見身。欲使今世獲其果報,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而無過失,又使檀越受福無窮。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說此法時,六十比丘漏盡意解②,六十比丘還捨法服而作白衣。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 尸婆.二種鬥
二掃.二行ⓡ法 去住有二種
枯樹最在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校勘]
ⓐ ~A. VII. 68. Aggi.,[No. 26(5)]
????
ⓑ 計=許【元】
「計」,元本作「許」。 「許」,大正藏原為「計」,今依據元本改作「許」。
ⓒ (正)+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正法」。 大正藏無「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投+(身)【宋】【元】【明】
「投」,宋、元、明三本作「投身」。 大正藏無「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根+(本)【宋】【元】【明】
「根」,宋、元、明三本作「根本」。 大正藏無「本」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鐵〕-【聖】
聖本無「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鐵」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鍱=葉【聖】[>*]
「鍱」,聖本作「葉」。 「葉」,大正藏原為「鍱」,今依據聖本改作「葉」。
ⓗ 丸+(也)【宋】【元】【明】
「丸」,宋、元、明三本作「丸也」。 大正藏無「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語=告【宋】【元】【明】【聖】
「語」,宋、元、明、聖四本作「告」。 「告」,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告」。
ⓙ 〔鐵〕-【聖】
聖本無「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鐵」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敷=臥【宋】【元】【明】【聖】
「敷」,宋、元、明、聖四本作「臥」。 「臥」,大正藏原為「敷」,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臥」。
ⓛ (熱)+鐵【宋】【元】【明】
「鐵」,宋、元、明三本作「熱鐵」。 大正藏無「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何以故=所以然者【宋】【元】【明】
「何以故」,宋、元、明三本作「所以然者」。 「所以然者」,大正藏原為「何以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以然者」。
ⓝ 間=聞【宋】【元】【明】【聖】
「間」,宋、元、明、聖四本作「聞」。 「聞」,大正藏原為「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聞」。
ⓞ 〔敷〕-【聖】*
聖本無「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敷」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諸)+比【宋】【元】【明】
「比」,宋、元、明三本作「諸比」。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所=知【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 法=來【宋】
「法」,宋本作「來」。 「來」,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宋本改作「來」。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①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② 漏盡意解:斷盡煩惱而心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