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屋舍有兩門相對,有人在中住,復有人在上住,觀其下出入行來皆悉知見。我亦如是。以天眼①觀眾生之類,生者、終者,善趣、惡趣,善色、惡色,若好、若醜,隨行所種,皆悉知之。
「若復有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行ⓒ正見法與等見②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名眾生行善。ⓓ若復有眾生,行此善法不造惡行,身壞命終,來生人中。若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命終之後,生餓鬼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誹謗賢聖與邪見③相應,命終之後,生畜生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誹謗賢聖,命終之後,生地獄中。
「ⓔ是時,獄卒將此罪人示ⓕ閻羅王,並作是說:『大王當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惡,作諸惡行已,生此地獄中。大王!當ⓗ觀此人以何罪治?』是時,閻羅王漸與彼人私問其罪,告彼人曰:『云何,男子!汝本前世為人身時,不見人有生者得作人身,處胎④之時極為困厄,痛實難處,及其長大,將養乳ⓘ哺,沐浴身體耶?』是時,罪人報曰:『實見,大王!』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自不知生法之要行耶?身、口、意法修諸善趣。』罪人報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但為愚惑,不別善行。』閻羅王曰:『如卿所說,其事不異,亦復知卿不作身、口、意行,但為今日,當究汝放逸ⓙ罪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本自作罪,今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先問其罪,ⓚ卻敕治之。次復,第二天使⑤問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老人形體極劣,行步ⓛ苦竭⑥,衣裳垢ⓜ坌,進止ⓝ戰掉⑦,氣息呻吟,無復少壯之心。』是時,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閻羅王報曰:『汝當自知:「我今亦有此ⓞ形老之法⑧,為老所厭,當修其善行。」』罪人報曰:『如是,大王!爾時,實不信之。』閻羅王報曰:『我實知之,汝不作身、口、意行,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汝所作惡,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今自造其罪,當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此第二天使約敕已,復以第三天使告彼人曰:『汝前身作人時,不見有病人ⓟ乎?臥在屎ⓠ尿之上,不能自起居。』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實見之。』閻羅王曰:『云何,男子!汝不自知:「我亦當有此病,不ⓡ免此患?」』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見之。』閻羅王曰:『我亦知之,愚惑不解,我今當處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行。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造作。』
「是時,閻羅王以此教敕已,復以第四天使告彼人曰:『云何,男子,身如枯木⑨,風去火ⓢ歇而無情想⑩,五親圍遶而號哭?』罪人報曰:『如是。大王!我已見之。』閻羅王曰:『汝何故不作是念:「我亦當不[*]免此死。」』罪人報曰:『實爾,大王!我實不覺。』閻羅王曰:『我亦信汝不覺此法,今當治汝使後不犯。此不善之[*]罪,非父、非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汝本自作,今自受罪。』
「是時,閻羅王復以第五天使告彼人曰:『汝本為人時,不見有賊ⓣ穿牆破舍,取他財寶,或以火燒,或道路隱藏。設當為國王所ⓤ擒得者,或截手足,或取殺之,或閉著牢獄,或反縛詣市,或使負沙石,或取倒懸,或攢⑪箭射,或以ⓥ融銅而灌其身,或以火炙,ⓦ或剝其皮還使食之,或開其腹以草擆⑫之,或以湯中煮之,或以刀斫輪ⓐ轢⑬其頭,或以象腳蹈⑭殺,或著ⓑ標頭⑮乃至於死?』罪人報曰:『我實見之。』閻羅王曰:『汝何故私盜他物?情知有事,何為犯之?』『ⓒ如是,大王!我實愚惑。』閻羅王曰:『我亦信汝所言,今當治汝罪,使後不犯。此之罪者,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為,自作其罪,還自受報。』
「是時,閻羅王以問罪已,便敕獄卒:『速將此人往著獄中!』是時,獄卒受王教ⓓ令,將此罪人往著獄中。地獄ⓔ左側極為火然,鐵城、鐵廓,地亦鐵作;有四城門極為ⓕ臭處,如似屎[*]尿所見染污,刀山、劍樹圍遶四面,復以鐵疏籠⑯而覆其上。」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四壁四城門, 廣長實為牢,
鐵籠之所覆, 求出無有期。
彼時鐵地上, 火然極為熾,
壁方百由旬, 洞然一種色。
中央有四柱, 睹之實恐畏,
及其劍樹上, 鐵ⓖ𠿘烏所止。
臭處實難居, 睹之衣毛豎,
種種之畏器, ⓗ隔子有十六。
「比丘當知,是時,獄卒以若干苦痛ⓘ[歹*支]打此人。若彼罪人舉腳著獄中時,血肉斯盡,唯有骨在。是時,獄卒將此罪人,復以利斧ⓙ斫其形體,苦痛難計,求死不得。要當罪滅之後,ⓚ爾乃得脫;彼於人間所作罪業,要使除盡,後乃得出。
「是時,彼獄卒將此罪人,緣刀劍樹,或上或下。是時,罪人以在樹上,便為此鐵[*]𠿘烏所食,或啄其頭,取腦食之;或取手腳,打骨取髓。然罪未畢,若罪畢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使抱熱銅柱坐。前世時,喜ⓛ婬泆故,故致此罪;為罪所追,終不得脫。是時,獄卒從腳ⓜ跟拔筋,乃至項中而前挽之;或使ⓝ車載,或進、或退不得自在,其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取彼罪人,著火山上驅使上下。是時,極為爛盡,然後乃出。是時,罪人由此因緣求死不得,要當使罪除盡,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拔其舌擲著背後,於中受苦不可稱計,求死不得。是時,獄卒復取罪人著刀山上,或斷其腳,或斷其頭,或斷其手。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以熱ⓞ大鐵ⓟ葉覆罪人身,如生時著衣,當時苦痛毒為難處,皆由貪欲之故,故致斯罪。是時,獄卒復ⓠ使罪人,五種作役,驅令偃臥⑰,取其鐵釘釘其手足,復以一釘而釘其心,於中受斯苦痛,實不可言。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是時,獄卒復取罪人,顛倒其身,舉著鑊⑱中。時,身ⓧ至下皆悉爛盡。若還至上亦復爛盡。若至四邊亦復爛盡,酸楚毒痛不可稱計,現亦爛,不現亦爛,猶如大釜而煮小豆,或上或下。ⓨ今此罪人亦復如是,現亦爛,不現亦爛,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受罪畢,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地獄中,經歷數年,東門乃開。是時,罪人復往趣門,門自然閉。是時,彼人皆悉倒地,於中受苦不可具稱。或時,各各自稱怨ⓩ債:『我由汝等,不得出門。』」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常喜悅, 亦如光音天,
智者常懷憂, 如似獄中囚。
「是時,大地獄中經歷百千萬歲,北門復開。是時,罪人復向北門,門便復閉,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彼罪人復經數百萬歲,乃復得出,人中所作罪,要當使畢。是時,獄卒復取罪人,以鐵斧[*]斫罪人身,經爾許之罪,使令更之。要當使罪苦畢盡,然後乃出。
「比丘當知,或復有時彼東門復更一開。是時,彼眾生復詣東門,門復自閉而不得出;設復得出,外復有大山,而往趣之,彼入山中,為兩山所ⓡ壓猶如[*]壓麻油,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苦盡,然後乃出。爾時,彼罪人轉得前進,復值熱灰地獄,縱廣數千萬由旬,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畢其罪ⓢ原,然後乃出。轉復前進,次有刀刺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刀刺地獄中,便有大風起,ⓣ壞此罪人身體筋骨,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大熱灰地獄。是時,罪人復入此大熱灰地獄中,形體融爛,受苦無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罪人雖得出此熱灰地獄,復值刀劍地獄,縱廣數千萬里。是時,罪人入此刀劍地獄中,於中受苦不可稱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次復,有沸屎地獄,中有細虫,入骨徹髓食此ⓤ人,雖得出此地獄,前值獄卒。是時,獄卒問罪人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罪人報曰:『我等不知所從來處,亦復不知當何所至。但我等今日極為飢困,意欲須食。』獄卒報曰:『我等當相供給。』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取大熱鐵丸,使罪人吞之,然罪人受苦不可稱計。是時,熱鐵丸從口下過,腸胃爛盡,受苦難量。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
「然彼罪人不堪受此苦痛,還復入熱屎地獄、刀劍地獄、大熱灰地獄,還來經爾許地獄。是時,彼眾生不堪受苦,還迴頭至熱屎地獄中。是時,獄卒語彼眾生曰:『卿等欲何所至?為從何來?』罪人報曰:『我等不能自知為從何所來,今復不知當何所至。』獄卒問曰:『今須何物?』罪人報曰:『我等極渴,欲須水飲。』是時,獄卒取罪人仰臥,[*]融銅灌口,使令下過,於中受罪不可具計,要當使罪滅,然後乃出。是時,彼人不堪受此苦,ⓥ還入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灰地獄,還入大地獄中。
「比丘當知,爾時,罪人苦痛,難可稱計,設彼罪人眼見色者,心不ⓦ愛樂,設復ⓐ聞聲、嗅香、知味、身更細滑、意知法,皆起瞋恚。所以然者,由本不作善行之報,恒作惡業,故致斯罪。
「是時,閻羅王敕彼罪人曰:『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與相應,亦不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此之惡行,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之所為也。諸有眾生身、口、意清淨,無有ⓑ沾污,如似光音天;諸有眾生作諸惡行,如似地獄中。卿等身、口、意不淨,故致斯罪。』比丘當知,閻羅王便作是說:『我當何日脫此苦難,於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閻羅王尚作是念,何況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門!是故,諸比丘!ⓓ常當念行身、口、意行,無令有缺;當滅五結⑲,修行五根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M. 130. Devadūta.,[No. 26.(64), Nos.42, 43]
????
ⓑ 猶如=如獨【宋】【元】【明】
「猶如」,宋、元、明三本作「如獨」。 「如獨」,大正藏原為「猶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獨」。
ⓒ 正=等【宋】【元】【明】【聖】
「正」,宋、元、明、聖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等」。
ⓓ 若=者【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閻羅~Yama.
???
ⓖ 行=得【元】
「行」,元本作「得」。 「得」,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元本改作「得」。
ⓗ 觀=處【聖】
「觀」,聖本作「處」。 「處」,大正藏原為「觀」,今依據聖本改作「處」。
ⓘ 哺=鋪【聖】
「哺」,聖本作「鋪」。 「鋪」,大正藏原為「哺」,今依據聖本改作「鋪」。
ⓙ 罪=羅【元】*
「罪」,元本作「羅」。 「羅」,大正藏原為「罪」,今依據元本改作「羅」。
ⓚ 卻=約【宋】【元】【明】
「卻」,宋、元、明三本作「約」。 「約」,大正藏原為「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約」。
ⓛ 苦=枯【宋】【元】【明】
「苦」,宋、元、明三本作「枯」。 「枯」,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枯」。
ⓜ 坌=圿【元】【明】【聖】
「坌」,元、明、聖三本作「圿」。 「圿」,大正藏原為「坌」,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圿」。
ⓝ 戰掉=顫𩑣【明】,=戰𣏞【聖】
????
ⓞ 形老之法~Jarādhamma.
???
ⓟ 乎=于【聖】*
「乎」,聖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聖本改作「于」。
ⓠ 尿=溺【宋】【元】【明】【聖】*
「尿」,宋、元、明、聖四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為「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溺」。
ⓡ 免=勉【聖】*
「免」,聖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為「免」,今依據聖本改作「勉」。
ⓢ 歇=次【宋】【元】【聖】,=冷【明】
????
ⓣ 穿=竊【宋】,=𤗇【元】【明】
????
ⓤ 擒=禽【聖】
「擒」,聖本作「禽」。 「禽」,大正藏原為「擒」,今依據聖本改作「禽」。
ⓥ 融=鎔【明】*
「融」,明本作「鎔」。 「鎔」,大正藏原為「融」,今依據明本改作「鎔」。
ⓦ 或=而【明】
「或」,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或」,今依據明本改作「而」。
ⓐ 轢=落【聖】
「轢」,聖本作「落」。 「落」,大正藏原為「轢」,今依據聖本改作「落」。
ⓑ 標=摽【宋】【元】【明】,=㯹【聖】
????
ⓒ 〔如是…惑〕八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如是…惑」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如是…惑」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令=今【元】【明】
「令」,元、明二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今」。
ⓔ 左=佐【聖】
「左」,聖本作「佐」。 「佐」,大正藏原為「左」,今依據聖本改作「佐」。
ⓕ (醜)+臭【聖】
「臭」,聖本作「醜臭」。 大正藏無「醜」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𠿘=觜【宋】*【元】*【明】*
「𠿘」,宋、元、明三本作「觜」。 「觜」,大正藏原為「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觜」。
ⓗ 隔=鬲【宋】【元】【明】【聖】
「隔」,宋、元、明、聖四本作「鬲」。 「鬲」,大正藏原為「隔」,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鬲」。
ⓘ 〔[歹*支]〕-【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歹*支]」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歹*支]」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斫=破【宋】*【元】*【明】*【聖】
「斫」,宋、元、明、聖四本作「破」。 「破」,大正藏原為「斫」,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破」。
ⓚ 爾乃=乃爾【宋】【元】【明】
「爾乃」,宋、元、明三本作「乃爾」。 「乃爾」,大正藏原為「爾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乃爾」。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跟=根【宋】【元】【明】【聖】
「跟」,宋、元、明、聖四本作「根」。 「根」,大正藏原為「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根」。
ⓝ 車載=載車【聖】
「車載」,聖本作「載車」。 「載車」,大正藏原為「車載」,今依據聖本改作「載車」。
ⓞ 大=火【宋】【元】【明】
「大」,宋、元、明三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火」。
ⓟ 葉=鐷【宋】,=鍱【明】,[ ]【元】
????
ⓠ 〔使〕-【聖】
聖本無「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使」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至下=下至【宋】【元】【明】【聖】
「至下」,宋、元、明、聖四本作「下至」。 「下至」,大正藏原為「至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下至」。
ⓨ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債=責【聖】
「債」,聖本作「責」。 「責」,大正藏原為「債」,今依據聖本改作「責」。
Ⓐ 後=復【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壓=押【聖】*
「壓」,聖本作「押」。 「押」,大正藏原為「壓」,今依據聖本改作「押」。
ⓢ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 壞=懷【元】
「壞」,元本作「懷」。 「懷」,大正藏原為「壞」,今依據元本改作「懷」。
ⓤ (罪)+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罪人」。 大正藏無「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還=受【宋】【元】,=復【明】
????
ⓦ 愛=受【宋】
「愛」,宋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本改作「受」。
ⓐ 聞聲嗅香=聞聲香【宋】,=耳聞聲鼻嗅香舌【元】【明】
????
ⓑ 沾=玷【元】【明】,=治【聖】
????
ⓒ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 常當=當常【宋】【元】【明】
「常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常」。 「當常」,大正藏原為「常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常」。
[註解]
① 天眼:能見到不論遠近的事物的神通。又譯為「天眼通」、「天眼智通」、「天眼智」。
② 等見:正確的見解。又譯為「正見」。
③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④ 處胎:胎兒時期。
⑤ 天使:天神的使者;神聖訊息的信差。
⑥ 苦竭:苦痛艱難。
⑦ 進止戰掉:戰掉本為恐懼發抖的意思,在此為行步之間顫抖的樣子。
⑧ 形老之法:形體衰老。
⑨ 身如枯木:身體像枯死的木頭一樣僵硬,指死屍。
⑩ 風去火歇而無情想:風指身體四大的風,例如出入息;火指身體四大的火,例如體溫;無情想,像石頭等無情之物般沒有思想。皆為屍體的狀態。(暫註,請刪改)
⑪ 攢:聚積。
⑫ 擆:音濁,放置。
⑬ 刀斫輪轢:斫音灼,以刀斧砍削;轢音力,以車輪輾過。
⑭ 蹈:踩踏。
⑮ 著標頭:此處指為長槍所刺。
⑯ 鐵疏籠:鐵製的籠子。
⑰ 偃臥:仰臥。
⑱ 鑊:古代烹煮食物的大鍋。
⑲ 五結:結,意指像繩結一樣繫縛眾生,使眾生流轉於三界而不得出離的五種煩惱。即五下分結,貪欲結、瞋恚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
⑳ 五根: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行惡的眾生死後入地獄,閻羅王在審問行惡眾生時,表示生、老、病、死、刑罰等五種天使在世上提醒人們不要作惡放逸,但人們不理會而墮入地獄。
閻羅王雖然審問新進的地獄眾生,但地獄的業報是眾生自召,如閻羅王所說:「此之罪者,非父母為,亦非國王、大臣、人民所為,自作其罪,還自受報。」
經中並描述眾生在地獄受罪報的慘狀,和《中阿含經》卷十二〈王相應品6〉第64經天使經、《長阿含經》世記品等經中對地獄的記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