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行跡。云何為四?有樂行跡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跡;復有樂行跡所行速疾;復有苦行跡所行愚惑;復有苦行跡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為樂行跡所行愚惑?或有一人貪欲熾盛,瞋恚、愚癡熾盛,所行甚苦,不與行本相應,彼人五根①愚闇亦不ⓐ捷疾。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慧根、定根。若以愚意求三昧盡有漏者,是謂名為樂行跡鈍根得道者也。
「彼云何名為樂根行跡速疾?或有一人無欲、無婬;然於貪欲,恒自偏少不慇懃,為瞋恚、愚癡極為減少,五根捷疾無有放逸。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五根。然得五根成於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利根行於道跡也。
「彼云何名為苦行跡行於愚惑?ⓒ或有一人婬意偏多,瞋恚、愚癡熾盛。彼以此法而自娛樂,盡有漏成無漏,是謂名為苦行跡鈍根者也。
「云何苦行跡行於速疾?於是,或有一人少欲少婬,無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爾時,有此五根,無有缺漏。云何為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為五。彼以此法得三昧,盡有漏成無漏,是謂苦行跡利根者也。
「是謂比丘有此四行跡,當求方便,捨前三行跡,後一行者當共奉行。所以然者,苦行跡三昧者難得,[*]以得便成道,久存於世。所以然者,不可以樂求樂,由苦然後成道。是故,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跡。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捷=速【宋】【元】【明】,=楗【聖】*
????
ⓑ 慧根定=定根慧【宋】【元】【明】
「慧根定」,宋、元、明三本作「定根慧」。 「定根慧」,大正藏原為「慧根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定根慧」。
ⓒ 或=二【聖】
「或」,聖本作「二」。 「二」,大正藏原為「或」,今依據聖本改作「二」。
ⓓ 法=三【元】【明】
「法」,元、明二本作「三」。 「三」,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三」。
[註解]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4〈行品17〉第162經。
- 參考 《中阿含經》卷五十九〈例品 4〉第215經。
[讀經拾得]
本經經文意義難解,相當的南傳經文較清楚,四種行道列表如下:
原有三毒 | 五根修行 | 通達速度 | 苦或樂 |
---|---|---|---|
多 | 差 | 慢 | 苦 |
多 | 好 | 快 | 苦 |
少 | 差 | 慢 | 樂 |
少 | 好 | 快 | 樂 |
若依南傳經文的邏輯,則:
- 原先三毒越多,在修行的路上感受較多的苦;原先三毒越少,在修行的路上感受較多的樂。
- 五根修得越差,成就的速度越慢;五根修得越好,成就的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