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爾時,王優填及五百女人、舍彌夫人等,欲詣園觀遊戲。當於爾時,舍衛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與世尊別久,欲往禮敬、承受、問訊。」爾時,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後,除去衣鉢坐具,又以神足③飛在虛空,往詣拘深園中。爾時,彼比丘還捨神足,往詣林中,在ⓑ一閑靜之處,結ⓒ加趺坐④,正身正意⑤,繫念在前⑥。
爾時,舍彌夫人將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是時,舍彌夫人ⓓ遙見比丘以道神足在樹下坐,見已,往至比丘前,頭面禮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頭面禮足,亦復叉手而圍遶之。
爾時,優填王遙見五百女人叉手,遶此比丘而住,見已,ⓔ便作是念:「此中必當有群鹿。若當有雜ⓕ獸,必然不疑。」爾時,王乘馬急走,往詣女人聚中。
是時,舍彌夫人遙見王來,便作是念:「此優填王極為ⓖ凶惡備,能取此比丘害之。」是時,夫人舉右手白王曰:「大王當知,此是比丘,勿復驚怖。」
是時,王即下馬捨弓,來至比丘所,ⓗ謂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
是時,彼比丘即舉眼仰觀王,默然不語。
爾時,王復語比丘曰:「速與我說法。」
爾時,比丘復舉眼仰觀王已,默然不語。
是時,王復作是念:「我今可問禪中間事⑦,若當與我說者,當供養之,盡其形壽,施與衣被、飲食、床敷臥具⑧、病瘦醫藥;設不與我說者,當取殺之!」爾時,王復語比丘言:「比丘!與我說法。」爾時,彼比丘亦默然不對。
爾時,樹神即知其心,便遙化作鹿群,欲亂王耳目,使起異想。是時,王遙見鹿已,便作是念:「今且捨此沙門!沙門竟當何所至湊!」即乘馬往射群鹿。
是時,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為所詣?」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處往[觀>覲]世尊!」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時,彼比丘即從ⓚ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是時,夫人ⓛ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踊沒⑨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
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⑩乎?隨時乞食不亦[*]惓耶?」
比丘曰:「ⓜ我在舍衛城實無所[*]惓。」
佛語比丘:「今日何故來至此間?」
比丘白佛:「故來覲ⓝ尊,問訊ⓞ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見我及ⓟ見此四佛住處耶?汝今得脫王ⓠ手甚為大奇,汝何為不與王說法?又ⓡ復優填王作是言:『比丘!今當為我說法。ⓢ汝今何故不ⓣ為我說法?』若當比丘與王說法者,優填王極懷歡喜,ⓤ已有歡喜,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是時,比丘白佛言:「時,王欲問禪中間事,是故不報此義耳。」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與王說禪中間事?」
比丘報曰:「優填王用此禪為?本懷[*]凶暴無有慈心,殺害眾生不可稱計,與欲相應,三毒熾盛,沒在深ⓦ淵,不睹正法,ⓧ習惑無知,諸ⓨ惡普集,行於憍慢,依王力勢,貪著財寶,輕慢世人,盲無有眼,此人復用禪為?夫禪ⓩ定法,諸法中妙,難可覺知,無有形相,非心所測,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以是之故,不與王說法。」
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和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⑪,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⑫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⑬、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⑭,無染無ⓓ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是)+過【宋】【元】【明】
「過」,宋、元、明三本作「是過」。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一〕-【元】【明】
元、明二本無「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一」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 加=跏【宋】【元】【明】【聖】
「加」,宋、元、明、聖四本作「跏」。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 遙=逢【聖】
「遙」,聖本作「逢」。 「逢」,大正藏原為「遙」,今依據聖本改作「逢」。
ⓔ 便=更【元】
「便」,元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元本改作「更」。
ⓕ 獸=狩【聖】
「獸」,聖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聖本改作「狩」。
ⓖ 凶=殃【聖】*
「凶」,聖本作「殃」。 「殃」,大正藏原為「凶」,今依據聖本改作「殃」。
ⓗ 謂=語【宋】【元】【明】,=諮【聖】
????
ⓘ 住=治【宋】【元】【明】【聖】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治」。 「治」,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治」。
ⓙ (備)+為【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備為」。 大正藏無「備」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已)+見【宋】【元】【明】
「見」,宋、元、明三本作「已見」。 大正藏無「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我=飛【聖】,〔我〕-【宋】【元】【明】
????
ⓝ (世)+尊【宋】【元】【明】【聖】
「尊」,宋、元、明、聖四本作「世尊」。 大正藏無「世」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起=興【宋】【元】【明】【聖】
「起」,宋、元、明、聖四本作「興」。 「興」,大正藏原為「起」,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興」。
ⓟ 〔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手=乎【宋】【元】【明】【聖】
「手」,宋、元、明、聖四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乎」。
ⓡ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汝〕-【聖】
聖本無「汝」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汝」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為我=與【宋】【元】【明】
「為我」,宋、元、明三本作「與」。 「與」,大正藏原為「為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
ⓤ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 〔敷〕-【聖】
聖本無「敷」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敷」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淵=溟【宋】【元】【明】
「淵」,宋、元、明三本作「溟」。 「溟」,大正藏原為「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溟」。
ⓧ (皆)+習【聖】
「習」,聖本作「皆習」。 大正藏無「皆」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惡=怨【聖】
「惡」,聖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聖本改作「怨」。
ⓩ 定=之【聖】
「定」,聖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為「定」,今依據聖本改作「之」。
Ⓐ 恚=意【宋】【元】【明】
「恚」,宋、元、明三本作「意」。 「意」,大正藏原為「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意」。
Ⓑ 姓=性【聖】
「姓」,聖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聖本改作「性」。
Ⓒ 遇=過【聖】
「遇」,聖本作「過」。 「過」,大正藏原為「遇」,今依據聖本改作「過」。
ⓐ 除+(去)【宋】【元】【明】
「除」,宋、元、明三本作「除去」。 大正藏無「去」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法)+法【元】【明】
「法」,元、明二本作「法法」。 大正藏無「法」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知=智【宋】【元】【明】
「知」,宋、元、明三本作「智」。 「智」,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智」。
ⓓ 污=沽【宋】,=玷【元】【明】,=治【聖】
????
ⓔ 普=著【聖】
「普」,聖本作「著」。 「著」,大正藏原為「普」,今依據聖本改作「著」。
ⓕ 恭養=恭敬【宋】【元】【明】,=供養【聖】【麗-CB】【CB】
????
ⓖ 〔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宋】
宋本無「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十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十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註解]
① 拘深: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蹉國(拔沙國)的首都,相當於現今的 Kosam,位於恒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另譯為「拘舍彌」、「拘睒彌」、「俱睒彌」。
② 瞿師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瞿師羅長者所佈施。另譯為「瞿師羅園」、「瞿沙羅園」。
③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④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⑤ 正身正意:挺直身體,端正心念。
⑥ 繫念在前:專注於當下。
⑦ 禪中間事:禪定相關的議題。
⑧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⑨ 踊沒:躍出、沉沒。
⑩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⑪ 四無所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1)正等覺無畏、(2)漏永盡無畏、(3)說障法無畏、(4)說出道無畏。又譯為「四無畏」。
⑫ 辟支佛:沒有老師教導而自己覺悟解脫,且不為大眾說法的聖者。又譯為「獨覺」、「緣覺」。
⑬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⑭ 律:佛陀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應遵守的禁戒。音譯為毘尼、毘奈耶。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的比丘,因為優填王是個三毒熾盛的人,而不願意在優填王向他求法時回答。
佛陀則表示優填王的三毒也是可對治的,例如可用不淨想對治貪欲,慈心對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而能化導優填王。不管誰向佛陀求法,佛陀都會給他適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