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果。云何為四?或有[*]果生而似熟,或有[*]果熟而似生,或有[*]果熟而似熟,或有[*]果生而似生。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世間有此四人,亦復如是。云何為四?或有人熟而像生,或有人生而ⓒ像熟,或有人生而ⓓ似生,或有人熟而[*]似熟。
「ⓔ何等人生而[*]似熟?或有人往來行步不行卒暴,眼目視瞻恒隨ⓕ法教,著衣持鉢亦復隨法行步,視地不左右顧望;然復犯戒不隨ⓖ正行,實非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自言ⓗ行梵行,盡壞敗正法,根敗之種,是謂此人生而像熟。
「彼ⓘ人云何熟而像生?或有比丘性行似踈,視瞻不端,亦不隨法行,喜左右顧視;然復精進多聞,修行善法,恒持戒律,不失威儀,見少非法,便懷恐懼,是謂此人熟而像生。
「彼云何ⓙ人生而像生?或有比丘不持禁戒,不知行步禮節,亦復不知出入行來,亦復不知著衣持鉢,諸根錯亂,心著色、聲、香、味、細滑之法,彼犯禁戒,不行正法,不是沙門而似沙門,不行梵行而似梵行,根敗之人,不可修飾,是謂此人生而[*]似生。
「彼云何有人熟而[*]似熟?或有比丘持ⓚ戒禁限,出入行步不失時節,看視不失威儀;然極精進,修行善法,威儀禮節皆悉成就,見小非法,便懷恐怖,況復大者,是謂此人熟而[*]似熟。
「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果之人,當學熟[*]果之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IV. 106. Ambāni.
???
ⓑ 果=菓【宋】*【元】*【明】*
「果」,宋、元、明三本作「菓」。 「菓」,大正藏原為「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菓」。
ⓒ 像=似【聖】
「像」,聖本作「似」。 「似」,大正藏原為「像」,今依據聖本改作「似」。
ⓓ 似=像【宋】*【元】*【明】*
「似」,宋、元、明三本作「像」。 「像」,大正藏原為「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像」。
ⓔ (彼)+何【宋】【元】【明】
「何」,宋、元、明三本作「彼何」。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法=順【聖】
「法」,聖本作「順」。 「順」,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聖本改作「順」。
ⓖ 正=心【聖】
「正」,聖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心」。
ⓗ 〔行〕-【宋】
宋本無「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行」字,今依據宋本刪去。
ⓘ 人云何=云何有人【宋】【元】【明】
「人云何」,宋、元、明三本作「云何有人」。 「云何有人」,大正藏原為「人云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云何有人」。
ⓙ (有)+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有人」。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戒禁=禁戒【明】
「戒禁」,明本作「禁戒」。 「禁戒」,大正藏原為「戒禁」,今依據明本改作「禁戒」。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修行人的優劣要看內在,不能以外表來評斷;然而若能表裡如一、兩全其美當然是最好。以下是本品第 6、7、9三經對照:
經典 | 內在 | 外表 | 用譬喻的話就是 | 優劣比一比 |
---|---|---|---|---|
第 6 經 | 有結 | 修梵行、阿練若行 | (外表)乾淨銅器但(內在)裡面裝了穢物 | 不優 |
無結 | 修梵行、城傍而行 | (外表)乾淨銅器而(內在)裡面裝了美食 | 優 | |
第 7 經 | 犯戒不隨正行 | 威儀安詳 | (內在)生而(外表)似熟的水果 | |
持戒、精進、多聞 | 不威儀安詳 | (內在)熟而(外表)似生的水果 | ||
犯戒不隨正行 | 不威儀安詳 | (內在)生而(外表)似生的水果 | ||
持戒、精進、多聞 | 威儀安詳 | (內在)熟而(外表)似熟的水果 | 優。應當學 | |
第 9 經 | 犯戒不隨正行 | 威儀安詳 | (內在)聲醜(外表)形好的鳥 | |
持戒、精進、多聞 | 不威儀安詳 | (內在)聲好(外表)形醜的鳥 | ||
犯戒不隨正行 | 不威儀安詳 | (內在)聲醜(外表)形醜的鳥 | ||
持戒、精進、多聞 | 威儀安詳 | (內在)聲好(外表)形好的鳥 | 優。應當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