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①。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②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發斯須③。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III. 2-9.
???
ⓑ 惡=要【宋】
「惡」,宋本作「要」。 「要」,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宋本改作「要」。
ⓒ (說者便論)+說之【宋】【元】【明】【聖】
「說之」,宋、元、明、聖四本作「說者便論說之」。 大正藏無「說者便論」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竊=盜【聖】
「竊」,聖本作「盜」。 「盜」,大正藏原為「竊」,今依據聖本改作「盜」。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有為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為之」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為之」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發=廢【宋】【元】【明】
「發」,宋、元、明三本作「廢」。 「廢」,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廢」。
[註解]
① 恃怙:依靠、憑藉。
② 愚者意三行:愚者意念起貪、瞋、癡這三種造作。
③ 斯須:片刻、短暫的時間。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