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於現法中善得快樂,勇猛精進,得盡有漏。云何ⓑ為三?於是,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
「云何比丘諸根寂靜?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眼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眼根。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想著,無有識念,於意根而得清淨,因彼求於解脫,恒護意根。如是,比丘諸根寂靜。
「云何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飲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男女身生惡瘡,或用脂膏塗瘡。所以塗瘡者,欲使時愈故,此亦如是。諸比丘!飲食知節,於是,比丘思惟ⓒ飯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猶如重載之車所以膏①轂②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飲食知節,ⓓ思惟所從來處,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當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絕。如是,比丘飲食知節。
「云何比丘不失經行?於是,比丘ⓔ前夜、後夜,恒念經行,不失時節,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晝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陰蓋。復於中夜,右脇ⓖ臥,思惟繫意在明。彼復於後夜起,ⓗ行思惟深法,除去陰蓋。如是,比丘不失經行。
「若有比丘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猶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馬之車,無有ⓘ凝滯,所欲到處,必果不疑。此比丘亦復如是,若諸根寂靜,飲食知節,不失經行,常念繫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於現法中漏盡、ⓙ得阿那含。」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III. 16. Kataṃ.
???
ⓑ 為三=三法【宋】【元】【明】
「為三」,宋、元、明三本作「三法」。 「三法」,大正藏原為「為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法」。
ⓒ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 思惟+(飲食)【宋】【元】【明】
「思惟」,宋、元、明三本作「思惟飲食」。 大正藏無「飲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前=初【聖】
「前」,聖本作「初」。 「初」,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聖本改作「初」。
ⓕ 〔若行〕-【聖】
聖本無「若行」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若行」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而)+臥【宋】【元】【明】
「臥」,宋、元、明三本作「而臥」。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行=若行若坐【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若行若坐」。 「若行若坐」,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行若坐」。
ⓘ 凝=疑【宋】【元】【明】【聖】
「凝」,宋、元、明、聖四本作「疑」。 「疑」,大正藏原為「凝」,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疑」。
ⓙ 得+(阿羅漢若)【宋】【元】【明】,得+(羅漢)【聖】
????
[註解]
① 膏:潤滑。讀音同「告」。
②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讀音同「穀」。
[對應經典]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3〈車匠品2〉第16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4〈行品17〉第164經。
- Puggalapaññati II.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