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瞿波離①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造諸惡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語。汝發歡喜心於如來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純善,無有諸惡。」
是時,瞿波離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來所說誠無虛妄;然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無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來之所說乎?方言:『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行甚惡。』汝今造此惡行,後受報不久。」
爾時,彼比丘即於坐上,身生惡瘡,大如ⓓ芥子,轉如大豆,漸如ⓔ阿摩勒②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膿血ⓖ流逸,身壞命終,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聞瞿波離命終,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白世尊曰:「瞿波離比丘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彼命終者生蓮華地獄中。」
是時,目連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獄,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連!不須往彼。」
目連復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獄中,教化彼人。」
爾時,世尊亦默然不對。
是時,尊者大目揵連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舍衛沒不現,便至蓮華大地獄中。當爾時,瞿波離比丘身體火然,又有百頭牛,以犁其舌。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虛空中結跏趺坐③,彈指告彼比ⓛ丘。
ⓜ彼比丘即仰問曰:「汝是何人?」
目揵連報ⓝ曰:「瞿波離!我是釋迦文佛弟子,字目揵連,姓拘ⓞ利陀。」
是時,比丘見目連已,吐此惡言:「我今墮此惡趣,猶不免汝前乎?」說此語訖,即ⓟ其時[*]以有千頭牛以犁其舌。
目連見已,倍增ⓠ愁悒,生變悔心,即於彼沒,ⓡ還至舍衛國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目連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語汝,不須至彼見此惡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已造惡行, 斯墮惡趣, 此為最惡,
有盡無盡, 向如來惡, 此者最重。
一萬三ⓢ千, 六一灰獄, 謗聖墮彼,
身口所造。」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學三法,成就其行。云何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S. 6. 1. 10. Kokālika.
???
ⓑ 瞿波離~Kokālika.
???
ⓒ 純=淳【宋】【元】【明】
「純」,宋、元、明三本作「淳」。 「淳」,大正藏原為「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淳」。
ⓓ 芥=疥【明】
「芥」,明本作「疥」。 「疥」,大正藏原為「芥」,今依據明本改作「疥」。
ⓔ 阿摩勒~Āmalaka.
???
ⓕ 膿=濃【明】
「膿」,明本作「濃」。 「濃」,大正藏原為「膿」,今依據明本改作「濃」。
ⓖ 流逸=流溢【宋】【元】【明】【聖】
「流逸」,宋、元、明、聖四本作「流溢」。 「流溢」,大正藏原為「流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流溢」。
ⓗ 蓮華地獄~Paduma niraya.
???
ⓘ 〔揵〕-【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揵」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至=往【聖】
「至」,聖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聖本改作「往」。
ⓚ 斯須=須臾【聖】
「斯須」,聖本作「須臾」。 「須臾」,大正藏原為「斯須」,今依據聖本改作「須臾」。
ⓛ 丘+(曰)【宋】【元】,丘+(曰時)【聖】
????
ⓜ 彼比丘即仰問=時瞿波離報【宋】【元】【明】
「彼比丘即仰問」,宋、元、明三本作「時瞿波離報」。 「時瞿波離報」,大正藏原為「彼比丘即仰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時瞿波離報」。
ⓝ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利=律【聖】
「利」,聖本作「律」。 「律」,大正藏原為「利」,今依據聖本改作「律」。
ⓟ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愁悒=愁邑【宋】【元】
「愁悒」,宋、元二本作「愁邑」。 「愁邑」,大正藏原為「愁悒」,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愁邑」。
ⓡ 還至=還到【宋】【元】【明】
「還至」,宋、元、明三本作「還到」。 「還到」,大正藏原為「還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還到」。
ⓢ 千=十【聖】
「千」,聖本作「十」。 「十」,大正藏原為「千」,今依據聖本改作「十」。
[註解]
① 瞿波離:又作瞿婆離、拘迦利,譯為惡時者、何時,提婆達多之弟子。
②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③ 結跏趺坐:禪坐時,將兩腳盤於大腿上的坐法。
[對應經典]
-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78經。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第276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梵天相應6〉第10經瞿迦利迦經。
- Suttanipāta III,10 Kokāliyasutta。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長老品9〉第89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