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云何為三?於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復外識未應來趣,便不成胎。若復ⓑ欲識來趣,父母不集,則ⓒ非成胎。若復母人無欲,父母共集一處,爾時父欲意盛,母不大ⓓ慇懃,則[*]非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欲熾盛,父不大[*]慇懃,則非成胎。
「若復父母集在一處,父有風病,母有冷病,則不成胎。若復父母集在一處,母有風病,父有冷病,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身水氣偏多,母無此患,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父母集在一處,父相有子,母相無子,則不成胎。ⓔ若有時父母集在一處,母相有子,父相無子,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俱相無子,則[*]非成胎。
「若復有時ⓕ識神①趣胎,父行不在,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母遠行不在,則ⓖ不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然父身遇重患,時識神來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母身得重患,則[*]非成胎。若復有時父母應ⓗ集一處,識神來趣,然復父母身俱得疾病,則[*]非成胎。
「若復,比丘!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復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是謂有此三因緣而來受胎。是故,ⓙ比丘,當求方便,斷三因緣。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cf. M. 38. Taṅh saṇkhaya sutta.
???
ⓑ 欲識=識欲【宋】【元】【明】【聖】
「欲識」,宋、元、明、聖四本作「識欲」。 「識欲」,大正藏原為「欲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識欲」。
ⓒ 非=不【聖】*
「非」,聖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聖本改作「不」。
ⓓ 慇懃=殷勤【聖】*
「慇懃」,聖本作「殷勤」。 「殷勤」,大正藏原為「慇懃」,今依據聖本改作「殷勤」。
ⓔ 若+(復)【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若復」。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識神~Viññāṇaṃ.
???
ⓖ 不=非【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非」。
ⓗ 集+(在)【宋】【元】【明】
「集」,宋、元、明三本作「集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識神=神識【明】
「識神」,明本作「神識」。 「神識」,大正藏原為「識神」,今依據明本改作「神識」。
ⓙ (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識神:心識、心識之主體,即指心。
[對應經典]
(兩經內容和受胎只有一小部分有關,適合當成參考經典為佳? ywliu)
[讀經拾得]
人類成胎的因緣,也可參考《佛說胞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