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梵志女名須深,往至尊者大拘絺羅①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女須深白拘絺羅曰:「優蹋藍弗、羅勒迦藍,此深法中,竟不受化,各取命終,世尊記此二人曰:『一人生不用處,一人生有想無想處。此二人盡其壽命,各復命終,一人當為邊地國王,傷害人民,不可稱計;一人當為著翅惡狸,飛行走獸無得脫者;命終之後各生地獄中。』然復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何故世尊不記彼人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語須深女人曰:「所以世尊不ⓐ說者,皆由無人問此義故,是故,世尊不記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須深女人曰:「於是如來ⓑ以取涅槃,是故不得問之;若當在世者,ⓒ往問其義。如今尊者拘絺羅與我說之,彼人何時當盡苦際?」
爾時,尊者拘絺羅便說此偈:
「種種果不同, 眾生趣亦然,
自覺覺人者, 我無此辯說。
禪智解脫辯, 憶本天眼通,
能盡苦ⓓ原本, 我無此辯說。」
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善逝②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③。」
是時,尊者拘絺羅復說此偈:
「是意甚難得, 能獲異法要;
難為能ⓔ辦之, 向於奇特事。」
爾時,尊者與彼須深女人具說法要,便發喜心。時,彼女人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時,須深女人聞尊者拘絺羅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說=記【元】【明】
「說」,元、明二本作「記」。 「記」,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記」。
ⓑ 以取=已趣【宋】【元】【明】
「以取」,宋、元、明三本作「已趣」。 「已趣」,大正藏原為「以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趣」。
ⓒ (便)+往【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便往」。 大正藏無「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原=元【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元」。
ⓔ 辦=辯【元】【明】
「辦」,元、明二本作「辯」。 「辯」,大正藏原為「辦」,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辯」。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註解]
① 大拘絺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得四辯才,觸難答對」第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從佛出家前又被稱為「長爪梵志」。「大」加在人名前可作尊稱,例如用以和資歷較淺的同姓名人士區分。
② 善逝:指佛陀。「善逝」是古印度對覺者十種常見的稱號(如來十號)之一,意思是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此處以這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③ 勇猛有所伏,求於大乘行:(稱讚佛陀)精進勇猛而能調伏,求於佛道而(如大的車乘)廣度眾生。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的問答發生時,佛陀已涅槃了,但經中一開始卻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佛世時經典是由僧人一一背誦,事件發生的詳細地點有時即會遺忘或錯置,有這種狀況時,因為不影響法義,背誦者被允許以佛陀常說法的地點來補上,以免經典沒頭沒尾。這也是為何不同傳承的同本經典,在事件地點的記錄上不時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