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慚愧品第十八第3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報之祐,使我弟子恭敬於法,不貪利養。設貪利養者,則有大過於如來所。何以故?謂眾生類不分別法,毀世尊教;已毀世尊教,後不復得至涅槃道,我便有恥。所以然者,謂如來弟子貪著利養,不行於法,不分別法,毀世尊教,不順正法;已毀世尊教,復不至涅槃道。汝今,比丘!當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稱譽,多聞四遠,恭敬於法,不貪財物,此則無有羞恥。所以然者,如來弟子以好法施,不貪思欲之施。是謂,比丘!當念法施,勿學財施。汝等比丘,吾說此義,為因何義而說此緣乎?」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事事分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有一人請吾供養,然吾爾時有遺餘法而可除棄。有二比丘從遠方來,形體困篤,顏色變易。爾時,我便語彼比丘,作是語:『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而自營己。』時,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遺餘法而可除棄,隨時須者,便可取之。設復我等不取食者,便當以此食于淨地。若著水中。然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虛乏,加得氣力。』爾時,彼比丘復作是學:『佛亦作是說:「當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無過財施,然復法施於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猶得自濟,不須受彼信施之福。』爾時,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體困篤,不自顧命。

「彼時,第二比丘復作是念:『世尊亦有遺餘之法而可除者,設我等不取食者,便當困篤。今以此食用充虛乏,加得氣力,晝夜安寧。』爾時,彼比丘便取食之,晝夜安隱,氣力充足。」

佛告諸比丘:「彼比丘雖復取彼供養,除去虛乏,氣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貴,甚可尊重。彼比丘長夜名稱遠聞,於律知足,易充易滿。諸比丘當學法施,勿學思欲之施。我前所說者,由此因緣。」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坐起而去。

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說其要,竟不廣普,便從[*]坐起,入寂靜室。今此眾中誰能堪任於此略義而廣普演其義者也?」是時,眾多比丘復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世尊所譽,我當盡共詣彼舍利弗所。」是時,眾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禮拜,在一面坐。在一面坐已。是時,眾多比丘所可從世尊聞事,盡向舍利弗說之。

是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貪著利養,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貪修行法,不貪利養?」

爾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從遠來,請問其義,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與我等廣演其義。」

舍利弗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與汝廣演其義。」

爾時,眾多比丘對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學寂靜念安,聲聞弟子不如是學;世尊吐教所應滅法,而諸比丘亦不滅之;於中懈怠起諸亂想,所應為者而不肯行,所不應為者便修行之。爾時,諸賢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長老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比丘不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長老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中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中比丘便有羞恥。於中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中比丘便有羞恥。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羞恥。云何為三?世尊弟子常樂寂靜之處,爾時聲聞不作是學,年少比丘便有羞恥。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然彼比丘不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於中復起亂想之念,意不專一,年少比丘便有羞恥。是謂,諸賢!貪著於財,不著於法。」

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貪著於法,不著於財?」

舍利弗曰:「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學如來樂寂靜之處;世尊所說當滅此法,諸比丘便滅此法;不懈怠,亦不亂,所應行者便修行之,所不應行者便不行之。諸賢當知,長老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長老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長老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中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世尊樂寂靜之處,聲聞亦樂寂靜之處,中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中比丘便得名稱。

「諸賢當知,年少比丘於三處便有名稱:云何為三?於是,比丘!世尊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亦樂寂靜之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世尊教人當滅此法,爾時比丘便滅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稱。於中不起亂想之念,意常專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稱。

「諸賢當知,貪之為病,甚大災患,瞋恚亦然。貪婬、瞋恚滅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慳疾為病,亦復極重,煩惱燒煮,憍慢亦深。幻偽不真,無慚、無愧,不能捨離,婬欲敗正,慢、增上慢亦復不捨。此二慢滅,便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諸賢當知,所謂賢聖八品道是。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諸賢!處中之道,眼生、智生、諸縛休息,得至涅槃。」

爾時,眾多比丘聞尊者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M. 3. Dhammadāyāda.,[No. 26(88)]

  ????

(得)+至【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得至」。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多=名【宋】【元】【明】

  「多」,宋、元、明三本作「名」。
  「名」,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名」。

以好=好以【宋】【元】【明】【聖】

  「以好」,宋、元、明、聖四本作「好以」。
  「好以」,大正藏原為「以好」,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好以」。

捨=寫【宋】【元】【明】

  「捨」,宋、元、明三本作「寫」。
  「寫」,大正藏原為「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寫」。

于=乎【聖】

  「于」,聖本作「乎」。
  「乎」,大正藏原為「于」,今依據聖本改作「乎」。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故)+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故不」。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說=施【聖】

  「說」,聖本作「施」。
  「施」,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聖本改作「施」。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者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也」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者也」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舍利弗~Sāriputta.

  ???

〔在〕-【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在」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彼)+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彼比丘」。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當=常【聖】

  「當」,聖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聖本改作「常」。

怠+(意)【聖】

  「怠」,聖本作「怠意」。
  大正藏無「意」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常=當【聖】

  「常」,聖本作「當」。
  「當」,大正藏原為「常」,今依據聖本改作「當」。

大=為【聖】

  「大」,聖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聖本改作「為」。

縛=纏【宋】【元】【明】【聖】

  「縛」,宋、元、明、聖四本作「纏」。
  「纏」,大正藏原為「縛」,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纏」。

涅槃~Nibbāna.

  ???

疾=嫉【明】【聖】

  「疾」,明、聖二本作「嫉」。
  「嫉」,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嫉」。

〔所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所謂」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常當法施,勿習食施:應當用心於法施,不該用心於飲食、施物。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汝等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們要成為我的法之繼承人,不要成為財物之繼承人。」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前一經佛陀教導在家人得財物後要分享,本經佛陀則教導出家人應關注法施,而不關注財施。

本經中佛說:「勿學財施」,是指出家人不應關注布施財物給他人,還是不應貪圖他人布施財物給自己?

相當的《中阿含經》及南傳經文作後者解,而前者也說得通,因為出家人不積蓄飲食、財物,若要行財施則得向在家人募捐,可能變質為要在家人先布施財物給自己,因此出家人用心於財施的意義不大。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769689403204898/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