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尊者須菩提①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靜屋ⓐ而坐ⓑ禪思。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②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③。
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④曰: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速來往問疾, 覲⑤省上尊ⓒ顏;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時,波遮旬對曰:「如是。尊者!」
爾時,釋提桓因將五百天人及波遮旬,譬如士夫屈伸臂頃,便從三十三天沒,來至靈鷲山中,離尊者須菩提不遠,復以此偈語波遮旬曰:
「汝今覺善業, 樂禪三昧定;
柔和清淨音, 令ⓓ使從禪起ⓔ。」
波遮旬對曰:「如是。」
爾時,波遮旬從釋提桓因聞語已,便調琉ⓕ璃之琴,前至須菩提所,便以此偈歎須菩提曰:
「結盡永無餘, 諸念不錯亂ⓖ;
諸塵垢悉盡, 願速從禪覺。
心息度[*]有河, 降魔度諸結;
功德如大海, 願速從定起。
眼淨如蓮花, 諸穢永不著;
無歸與作歸, 空定速時起。
度[*]四流無為, 善解無老病;
以脫有為災, 唯尊ⓗ時定覺。
五百天在上, 釋主ⓘ躬自來;
欲覲聖尊顏, 解空速時起。」
爾時,尊者須菩提即從座ⓙ起,復歎波遮旬曰:「善哉!波遮旬ⓚ!汝今ⓛ音與琴合,ⓜ琴與[*]音合,而無有異。然[*]琴[*]音不離歌[*]音,歌[*]音不離[*]琴[*]音,二聲ⓝ共合,乃成ⓞ妙聲。」
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痛ⓡ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⑥。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⑦。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皆歸於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雷雹壞苗,華果[*]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已除,無復患苦。」
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時,須菩提言:「今正是時,宜可時去。」
是時,釋提桓因即從座[*]起,前禮須菩提足,遶三匝而去。
是時,尊者須菩提便說此偈:
「能仁說此語, 根本悉具足;
智者獲安隱, 聞法息諸病。」
爾時,釋提桓因聞尊者須菩提所說,歡喜奉行。
調達及二經 皮及師利ⓥ羅
竹膞.孫陀利 善業.釋提桓
增壹阿含[*]經卷第六ⓦ
[校勘]
ⓐ 「靜屋」,大正藏原為「屋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屋」。
ⓑ 「坐」,大正藏原為「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上尊」,大正藏原為「尊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上尊」。
ⓓ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起」,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 「琉」,聖本作「流」。
ⓖ 「錯亂」,宋、元、明三本作「亂錯」。
ⓗ 「尊」,元、明二本作「願」。
ⓘ 「主」,大正藏原為「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主」。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波遮旬」,大正藏原為「波旬」,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波遮旬」。
ⓛ 音=聲【宋】【元】【明】*
「音」,宋、元、明三本作「聲」。 「聲」,大正藏原為「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聲」。
ⓜ 琴=笒【聖】*
「琴」,聖本作「笒」。 「笒」,大正藏原為「琴」,今依據聖本改作「笒」。
ⓝ 「聲」,大正藏原為「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聲」。
ⓞ 妙聲=妙音【宋】【元】【明】
「妙聲」,宋、元、明三本作「妙音」。 「妙音」,大正藏原為「妙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妙音」。
ⓟ 〔因〕-【宋】【元】
宋、元二本無「因」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因」字,今依據宋、元二本刪去。
ⓠ 白=曰【元】
「白」,元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本改作「曰」。
ⓡ 「痛」,大正藏原為「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痛」。
ⓢ (法能滅法)+黑【宋】【元】【明】
「黑」,宋、元、明三本作「法能滅法黑」。 大正藏無「法能滅法」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雷=雪【聖】
「雷」,聖本作「雪」。 「雪」,大正藏原為「雷」,今依據聖本改作「雪」。
ⓤ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 「師利」,大正藏原為「利師」,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師利」。
ⓦ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① 須菩提:比丘名,以「解空第一」聞名。
②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③ 思惟諸入,欲害苦痛:思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可對外境反應的感官)的本質,想要去除苦痛。
④ 波遮旬:一位執樂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闥婆神)的名字,常為天帝釋演奏音樂,參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又譯為「般遮翼」,義譯為「五結」、「五髻」。
⑤ 覲:訪謁。(拜望、省候尊者或長輩。)
⑥ 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萬事萬物自然(依據因緣而)生起,也就自然會(依據因緣而)消滅;萬事萬物互相影響,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⑦ 法法相亂,法法自息:萬事萬物互相干擾,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空了病苦
須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本經記載他在某個程度上也能將病苦給空了。
須菩提尊者是如何能將病苦給空了?
本經記載他打坐後觀察六入處苦從何來,而得以將痛苦給去除。
經中說「法能生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可見善於解空者,更能了解因緣的關係,也能適切地對治。
- 因緣法
有同學提問:「『法法相亂』和『法法自息』,是否會矛盾呢?」
「法法自息」講得是因緣觀所說事物會因緣生就會因緣滅,因此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
「法法相亂」講得是事物彼此會由因緣而互相影響,也是因緣觀。
佛教的因緣觀是說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其形成的條件消失了,自然也就因緣而滅。因緣組成的事物所造就的事物,也仍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因此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乃至自我。
因此這全句「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其實都是在講因緣觀,沒有矛盾。
-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本經說「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CBETA, T08, no. 235, p. 750, b7) 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