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於舍衛城內,有一長者,適喪一子,甚愛敬念,未曾能捨。彼見子死,便生狂惑,周旋往來,不停一處。若見人時,便作是語:「頗有見我兒乎?」
爾時,彼人漸漸往至祇洹ⓐ精舍①,到世尊所,在一面住。爾時,彼人白世尊曰:「瞿曇②沙門!頗見我兒乎?」
世尊告長者曰:「何故顏貌不悅,諸根③錯亂?」
爾時,長者報瞿曇曰:「焉得不爾。所以然者,我今唯有一子,捨我無常④。甚愛敬念,未曾離目前;哀愍彼子,故令我生狂。我今問沙門,見我兒耶?」
世尊告曰:「如是,長者!如汝所問,生、老、病、死,世之常法;恩愛別ⓑ離苦⑤、怨憎會苦⑥,子捨汝無常,豈得不念乎⑦。」
爾時,彼人聞世尊所說,不入其懷⑧,便捨ⓒ退去。前行見人,復作是語:「沙門瞿曇說斯ⓓ言曰:『恩愛ⓔ分別,便有快樂⑨。』如沙門所說,審⑩實ⓕ爾不?」
前人對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
當於爾時,去舍衛城不遠,有眾多人而共博戲⑪。爾時,彼人便作是念:「此諸男子聰明智慧,無事不知,我今當以此義問彼諸人。」爾時,即詣博戲所,問眾人曰:「沙門瞿曇向我說曰:『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者快樂。』諸人等今於意云何?」
是時,諸博戲者報斯人曰:「恩愛別離,有何樂哉?言快樂者,此義不然。」
是時,眾ⓗ人便作是念:「審知ⓘ如來言終不虛妄。云何ⓙ恩愛別離,當有樂耶?此義不然。」
爾時,彼人入舍衛城,至宮門外稱:「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者快樂。』」爾時,舍衛城及中宮內,普傳此語,靡不周遍⑫。
爾ⓚ時,大王波斯匿⑬及摩利ⓛ⑭夫人,共在高樓之上相娛樂戲。爾時,王波斯匿告摩利夫人曰:「沙門瞿曇審有斯語:『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皆快樂ⓝ。』」
夫人報曰:「吾不從如來聞此言教,設當如來有此教者,事亦不虛。」⑮
王波斯匿告曰:「猶如師教弟子:『為是、捨是。』弟子報言:『如是,大師!』汝今摩利亦復如是,彼瞿曇沙門雖作是說,汝應作是言:『如是不異,無有虛妄。』然卿速去,不須在吾前立。」
爾時,摩利夫人語竹膊⑯ⓞ婆羅門曰:「汝今往詣祇洹[*]精舍,到如來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復以此義具白世尊云:『舍衛城內及中宮人有此言論,沙門瞿曇言恩愛別離、怨憎合會,此皆快樂。不審世尊有此教耶?』若世尊有所言ⓠ說者,汝善承受,還向我說。」
是時,竹膊婆羅門受夫人教勅⑰,尋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問訊。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
時,彼梵志⑱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禮世尊足,問訊如來起ⓢ居輕利⑲,遊步康強ⓣ⑳乎?訓化盲冥,得無勞耶㉑?」復作是語:「此舍衛城內普傳此言:『沙門瞿曇而作是教:「恩愛別離、怨憎之會,此樂快哉!」』不審世尊有是言教耶?」
爾時,世尊告竹膊婆羅門曰:「於此舍衛城內,有一長者喪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東西馳走,見人便問:『誰見我子?』然,婆羅門!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此皆無有歡樂。昔日此舍衛城中,復有一人ⓤ老母無常,亦復狂惑不識東西;復有一人[*]老父無常;亦復有兄弟姊妹皆悉無常。彼見此無常之變,生狂失性不識東西。婆羅門!昔日此舍衛城中有一人,新迎婦,端正無雙。爾時,彼人未經幾時㉒,便自貧匱ⓥ㉓。時,彼婦父ⓦ母見此人貧,便生此念:『吾當奪彼ⓧ嫁與餘人。』彼人竊聞婦家父母欲奪吾婦,更嫁與餘人ⓨ。爾時,彼人衣裏帶利刀,便往至婦家,爾ⓩ時,彼婦在牆外紡作㉔。是時,彼人往至婦父母所Ⓐ問:『我婦今為所在?』婦父Ⓑ母報言:『卿婦在Ⓒ牆外陰中㉕紡作。』爾時,彼人便往至婦所。到已,問婦曰:『云卿父母欲奪汝ⓐ更餘嫁耶?』婦報言:『信有此語,然我不樂聞此言也ⓑ。』爾時,彼人即拔利劍,取婦刺殺,復取利劍,自刺其ⓒ腹,並作ⓓ是語:『我二人俱取死。』婆羅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會苦,此皆愁憂ⓔ,實不可言。」
爾時,竹膊婆羅門白世尊曰:「如是。世尊!有此諸惱,實苦不樂。所以然者,昔我有一子,捨我無常。晝夜追憶,不離心懷。時我念兒,心意狂惑,馳走東西,見人便問:『誰見我兒?』沙門瞿曇今所說者,誠如所ⓕ言。國事煩多,欲還所止㉖。」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
竹膊婆羅門即從座ⓖ起,遶佛三匝㉗而去。至ⓗ摩利夫人所,以此因緣具白夫人。
時,摩利夫人復至波斯匿王所,到已,白大王曰:「今欲有所問,唯願大王事事見報!云何,大王!為念流離ⓘ王子不?」
王報言:「甚念!哀ⓙ愍不去心首。」
夫人問曰:「若當王子有遷變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復報曰ⓛ:「如是,夫人!如汝所言。」
夫人問曰:「大王當知,恩愛別離,皆興愁想Ⓓ。云何,大王!為念伊羅王子Ⓔ不Ⓕ?」
王報言:「我甚愛敬。」
夫人問曰:「大王!若當王子有遷變者,有愁憂耶?」
王報言:「甚有愁憂。」
夫人報言:「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無有歡樂。云何,大王!念薩羅陀剎利種Ⓖ不?」
王報言:「甚愛敬念。」
夫人言:「云何,大王!若使薩羅陀Ⓗ夫人有變易者,大王為有憂耶?」
王報言:「吾有愁憂。」
夫人言:「大王!當知恩愛別離,此皆是苦。」
夫人言:「王念我不?」
王言:「我Ⓘ愛念汝。」
夫人言:「設當我身有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設汝身有變易,便有愁憂。」
「大王!當以此方便知,恩愛別離、怨憎合會,無歡樂心。」
王言:「我甚愛念迦尸、拘薩羅人民。」
夫人言:「迦尸、拘薩羅人民設當變易者,大王有愁憂乎?」
王言:「迦尸、拘薩羅人民當有變易者,我命不存,況言愁憂乎?所以然者,我因迦尸、拘薩羅國人民力,當得自存。以此方便,知命尚不存,何況不生愁憂乎?」
夫人言:「以此知之,恩愛別離,皆有此苦,無有歡樂。」
爾時,王波斯匿右膝著地,叉手合掌而向世尊!作是說:「甚奇!甚奇Ⓚ!彼世尊而說此法。若當彼沙門瞿曇來者,爾乃Ⓛ得共言論㉚。」復語夫人:「自今Ⓜ以後,當更看汝勝於常日,所著服飾與吾無異。」
爾時,世尊聞摩利夫人與大王立此論本,告諸比丘:「摩利夫人甚大聰明,設當王波斯匿問我此語者,我亦當以此義向彼王說之,如夫人向王所說而無有異。」又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得證優婆斯,篤信牢固,所謂摩利夫人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洹」,明本作「桓」。*
ⓑ 大正藏無「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大正藏在「捨」字之後有一「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大正藏無「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分別」,聖本作「別離」。
ⓕ 「審實」,大正藏原為「為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審實」。
ⓖ 「會」,聖本作「合會」。
ⓗ 「眾」,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眾」。
ⓘ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三本無「何」字。
ⓚ 大正藏在「爾」字之前有「當於」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摩利~Mallika.
ⓜ 「別離」,大正藏原為「離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別離」。
ⓝ 「樂」,聖本作「樂也」。
ⓞ 竹膊~Nāḷijaṅgha.
ⓟ 「禮世尊」,大正藏原為「跪如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禮世尊」。
ⓠ 「有所言」,大正藏原為「所有」,聖本作「有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所言」。
ⓡ 聖本無「共」字。
ⓢ 「起」,大正藏原為「興」,今依據聖本改作「起」。
ⓣ 「強」,聖本作「彊」。
ⓤ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匱」,大正藏原為「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匱」。
ⓦ 聖本無「父」字。
ⓧ 「彼」,大正藏原為「女更」,聖本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
ⓨ 「人」,大正藏原為「家」,聖本作「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
ⓩ 大正藏在「爾」字之前有「當於」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所」,大正藏原為「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所」。
Ⓑ 大正藏無「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宋、元、明三本無「在」字。
ⓐ 「汝」,聖本作「我婦」。
ⓑ 「也」,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也」。
ⓒ 宋、元、明三本無「其」字。
ⓓ 大正藏在「作」字之前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愁憂」,宋、元、明三本作「憂愁」。
ⓕ 「所」,聖本作「來」。
ⓖ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大正藏在「至」字之前有「往來」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流離」,大正藏原為「琉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流離」。
ⓘ 流離~Vajīrī.
ⓙ 「哀」,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哀」。
ⓚ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 「想」,聖本作「相」。
Ⓔ 伊羅王子~Viḍūḍabha senāpati.
Ⓕ 「不」,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薩…種~Vāsabhā khattiyā.
Ⓗ 「薩羅陀」,宋、元、明三本作「薩羅」。
Ⓘ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 迦…民~Kāsi-kosalā.
Ⓚ 「奇」,聖本作「奇快哉」。
Ⓛ 大正藏在「得」字之前有一「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註解]
① 祇洹精舍:即「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其中「洹」讀音同「還」,是梵語中「林」的音譯。
② 瞿曇:佛陀俗家古代的族姓,後分族稱釋迦氏。又譯為「喬達摩」。佛弟子稱佛陀為「世尊」,而外道則以佛陀的俗家古姓「瞿曇」或「沙門瞿曇」來稱呼他。
③ 諸根:這裡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各種感官。
④ 捨我無常:離我而去,不見了。
⑤ 恩愛別離苦:和所愛的離別是苦。
⑥ 怨憎會苦:遇見怨恨厭惡的對象是苦。
⑦ 豈得不念乎:怎麼能不想念(而難過)呢?這句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起」。
⑧ 不入其懷:不能為他所接受。
⑨ 恩愛分別,便有快樂:和所愛的離別,就會快樂。(可能是因為長者不願面對現實,而曲解佛陀說的「恩愛別離是世間常法」,將常法就視為快樂。)相當的《中阿含經》和南傳經文則都是講若愛生時,便生憂惱。
⑩ 審:推究。
⑪ 博戲:古代一種賭博遊戲,玩法是依照所擲骰子的點數,決定雙方下棋的權利(順序??),後泛指一般的賭博遊戲。
⑫ 靡不周遍:沒有人沒聽說過的。
⑬ 波斯匿: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城主、拘薩羅國的國王,相傳與佛陀同年紀。年長後繼承王位,早年暴惡無信,後來因末利夫人的引導,篤信佛法,治理拘薩羅國及迦尸國,國威強盛。他將妹妹為韋提希夫人嫁給摩竭提國頻婆娑羅王,女兒勝鬘夫人嫁給阿踰闍國友稱王。又譯為「勝軍」。
⑭ 摩利:優婆夷名,即「末利夫人」,是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王后,佛陀稱讚她「供養如來」第一。她原為貴族,父親過世後淪為舍衛城內釋迦族人摩呵男的婢女,名為黃頭,常守末利園,一天見到佛陀入城乞食,即供養佛陀,並且發願迴向能脫離婢女的身分而成為王妃。一次波斯匿王出外遊獵,為避暑而至末利園,受到她接待到蔭涼的地方,讓波斯匿王很歡喜,最後並娶她為王妃。因為是從末利園請來的,而稱為末利夫人。她接引波斯匿王信佛,讓原先暴惡無信的波斯匿王變成虔誠的佛弟子。
⑮ 告摩利夫人曰……事亦不虛: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語末利皇后曰:『我聞瞿曇作如是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末利皇后聞已,白曰:『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告末利妃言:『末利!「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而起」,此為沙門瞿曇之所說。』『大王!若為由世尊所說,則其當甚以為然。』」。
⑯ 竹膊:波斯匿王的大臣。又譯為「那利鴦伽」。
⑰ 教勅:命令。
⑱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⑲ 起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
⑳ 遊步康強:走起路來健康強壯。
㉑ 訓化盲冥,得無勞耶:教育啟發迷昧的眾生,不會辛苦吧?
㉒ 未經幾時:沒過多久。
㉓ 貧匱:貧窮匱乏。
㉔ 紡作:織布。
㉕ 陰中:陰影底下;陰涼的地方。
㉖ 欲還所止:便請辭回去了。
㉗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㉘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迦尸國在佛世時由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統治,但過去曾為獨立的國家,和拘薩羅國征戰,因此當時人們通常仍將之獨立列為一國。又譯為「伽尸」。
㉙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㉚ 爾乃得共言論:這樣子的話應該和他交談。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譯得較通順的對應經典
本經翻譯得較不通順,建議同學們可閱讀對應經典:《中阿含經》卷六十〈例品 4〉第216經愛生經,邏輯較為容易理解。
綜合《中阿含經》及本經的描述,有位長者的兒子死了,這位長者不肯面對現實,發了瘋一直要找他兒子……找到佛陀那邊,佛陀跟他說由愛故生憂,這是自然的。長者聽不進去,認為由愛故生樂才對。
這位長者不僅掉頭而去,還在城內到處和人說,讓全城的人都議論紛紛,為何釋迦牟尼佛說這種沒有常識的話?傳到了波斯匿王耳裡,他就找信佛的王妃末利(摩利)夫人問問。……
末利夫人於是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兒子?兒子哪天過世了,波斯匿王會不會傷心?
當然會。
末利夫人接著問波斯匿王愛不愛妃子、愛不愛國土人民?當然愛。哪天這些消逝時,波斯匿王不會傷心嗎?
於是波斯匿王終於聽懂了,覺得佛陀說得有道理。末利夫人作結道:「恩愛別離,皆有此苦」,她對波斯匿王生活化的說法,後來也被佛陀所認可。
- 恩愛別離苦的實例
- 佛陀舉了兩個例子:
- 死了子、母、父、兄弟姊妹的人會感到苦,這些是血緣關係(自己無法選擇)的恩愛別離;
- 娶了漂亮的老婆而配不上,導致自殺殺人的恩愛別離。娶誰作老婆是自己選擇的,但仍然可能樂極生悲,也是由愛生恨的例子。
- 摩利夫人則以波斯匿王和所愛的兒子、配偶、人民別離會生苦,舉生活上的例子,讓波斯匿王更容易理解。
- 由愛故生憂
本經顯示在享樂時即已造了苦因。這個概念更深入的闡釋,可見《雜阿含經》關於當下的緣起的經文。【待舉例卷數或經數。】
- 最愛的是誰?
讀完本經,我們自己也可想想:
自己最愛、最珍視的是什麼?
自己最愛的人事物,能永存嗎?
如果遲早會失去,就得要有能放得下的氣度,否則世間遲早會逼我們不得不放下。
若連最愛的人事物都能放下,其他的事物又有什麼不能放下的呢?
那麼,打坐時的妄念,又為什麼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