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提婆達兜壞亂眾僧,壞如來足,教阿闍世取父王殺,復殺羅漢比丘尼,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當受其報?我亦不作此惡而受其報。」

爾時,有眾多比丘,入羅閱城乞食而聞此語。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而受其報?」爾時,眾多比丘食後攝取衣鉢,以尼師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愚人在大眾中而作是說:『云何為惡無殃,作福無報,無有受善惡之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有罪,善惡之行皆有報應。若彼提婆達兜愚人知有善惡報者,便當枯竭,愁憂不樂,沸血便從面孔出。以彼提婆達兜不知善惡之報,是故在大眾中而作是說:『無善惡之報,為惡無殃,作善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愚者審自明,  為惡為有福;
 我今了知,  善惡之報應。

如是,諸比丘!當遠離惡,為福莫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足=之【宋】

  「足」,宋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為「足」,今依據宋本改作「之」。

壇=檀【聖】

  「壇」,聖本作「檀」。
  「檀」,大正藏原為「壇」,今依據聖本改作「檀」。

為=無【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無」。
  「無」,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無」。

福=報【聖】

  「福」,聖本作「報」。
  「報」,大正藏原為「福」,今依據聖本改作「報」。

如是=是故【宋】【元】【明】

  「如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故」。
  「是故」,大正藏原為「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故」。

(如是)+諸【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如是諸」。
  大正藏無「如是」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提婆達兜……復殺羅漢比丘尼:提婆達兜造五逆罪的記載,可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9經。

何處有惡?惡從何生?誰作此惡當受其報?我亦不作此惡而受其報:哪邊有惡?惡從哪邊生起?(意指惡不是真實的。)有人作惡,而會受惡報嗎?(意指沒有受報的人,而撥無因果。)因此我也不會因為作這種(不是真實的)惡行而受到惡報。

尼師壇: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坐具、敷具。

豫:事先,通「預」。

惓:在這裡通「倦」,指疲倦。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表明正見(包含「有善惡業報」)的重要性,有正見而能避免犯下地獄惡業。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12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